黃 祺

整形不是燙頭發——王貝用生命的代價,給公眾提了一個醒,但更加重要的,是從業者和主管者也能意識到,整形醫療行業不僅僅是一筆“生意”。
不了了之
“超女”王貝死亡的真相,隨著11月28日的遺體火化,成為一個永遠的謎團——這是公眾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
王貝是2005年“超級女聲”成都賽區選手,除此以外,這個學通俗唱法、在酒吧駐唱的武漢女孩,并沒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名氣”。還好王貝曾經是“超女”,微博上的消息,很快引起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主流媒體一再關注,王貝的死亡這才受到主管部門、武漢市衛生局的重視。在沸沸揚揚一周以后,王貝事件終于獲得一紙官方結論。
在這份1200多字的報告中,官方描述王貝于11月13日10時在中墺醫療美容門診部實施頜面骨整形手術,13時20分逐漸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生命體征不平穩癥狀,因病情危重,當日15時56分轉入161醫院搶救,后經搶救治療無效于15日凌晨3時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對于王貝死因的解釋是“據該門診部和161醫院提供的資料分析,患者術后發生心跳驟停的主要原因可能為氣道梗阻。氣道梗阻的原因包括:(1)手術創傷出血導致呼吸道梗阻;(2)術中或術后咽喉部組織水腫;(3)術中及術后可能存在誤吸;(4)或上述原因皆有。而氣道梗阻進一步引起缺氧導致心跳驟停。要確認王貝死亡根本原因,需要進行尸體解剖。”
死亡的根本原因需要進行尸體解剖才能得以明確,而王貝遺體在調查報告公布前2天已經火化。因此,調查報告仿佛是給公眾出了一道選擇題,留給看客無盡的猜想,而真相,就此成為永遠的謎團。讓公眾“絕望”的是,沒有尸體解剖就找不到根本原因,找不到根本原因就無法追究責任者,無法追究責任者,導致王貝死亡的危險因素就永遠藏在暗處,沒人知道會不會再有人掉進同一個“陷阱”。
“關于王貝死亡技術性的原因,追究恐怕只能到這里,不會有最終的答案。”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李青峰說。這樣的說法有些讓人失望,但事實的確如此。王貝家人并未申請對遺體進行解剖檢查,并接受了醫院方面的賠償條件,表示不會采取法律措施追究這次事故。
李青峰主任認為,從內在來看,王貝之死,技術原因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社會、行業管理等系統問題才是多年來不斷出現整形死人和毀容事故的根本原因。
行業死結
“除了王貝,今年因整形手術死亡的案例,已經有數起,只不過沒有被公開報道。”作為國內整形外科權威專家,李青峰很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現實,但現實又不容回避。
李青峰分析說,整形醫療事故之所以不斷出現,人才瓶頸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整形外科專業形成了幾大中心,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北京整形外科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等。這幾大中心都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當年的學術權威,在解放前就到國外接受了專業教育和培訓。
李青峰教授告訴記者:“上海1960年代到1980年代,電影明星如果需要接受整形手術,必須獲得文化主管部門的同意。接受整形外科醫療在當時并不普及,醫師人才數量極為有限。”“文革”期間,中國整形外科專業基本停滯,重要的專家都被下放,“文革”結束后,整形外科人才培養出現嚴重的斷代。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期,人們追求自身完美形象的需求被激發,從演藝明星到普通百姓,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整形醫療服務。當時,一個醫生只要會做埋線雙眼皮手術,就很容易成為“富翁”。改革開放至今,對于整形美容業來說,是“最小規模的學科遇到最大的發展機會”。
幾乎一夜之間,整形美容業受到投資者追捧,各種整形美容機構出現在全國城市的街頭。整形醫療機構多了,合格的醫生卻不夠,這勢必給整形醫療埋下安全隱患,一些醫生在全國各地疲于走穴,有的醫生干脆在并不具備整形醫療能力和資格的情況下“非法行醫”。
“在國外,一個合格的整形外科醫生,至少需要7-8年的培養,而現在國內很多正在行醫的醫生,只有半年、一年,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專門進修整形外科專業培訓。”李青峰說,培訓時間的長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醫生技術的成熟度。“全國幾個整形醫療中心,就算開足馬力培養,也還是趕不上整形醫療市場對成熟醫生的需要。”
在王貝事件中,為王貝實施手術的醫生汪良明雖然持有醫師執業證,但執業注冊地是廣州遠東美容醫院。按照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醫師的執業注冊地只能為一家醫療機構,醫師必須在執業注冊地行醫。但事實上,汪良明不僅在武漢中墺醫療美容門診部對患者實施手術,從這家醫院的宣傳可見,他儼然是中墺醫療美容門診部的“主力”醫生。
業內人士表示,正是因為具備從業資格的醫生太少,如此的“走穴”行為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整形外科合格醫生稀缺,是整形醫療行業內的一個“死結”。李青峰表示,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準備接受較大整形醫療的消費者,更需辨別醫療機構的實力和資格,選擇規范的醫療機構。
整形不是燙頭發
王貝事件不僅讓公眾倍感困惑,也讓整形醫療行業遭受打擊。據媒體報道,近期上海市整形醫療機構業務量比往年同期下降五成,特別是王貝接受的頜面骨整形手術,更是乏人問津。李青峰認為,很多接受整形醫療的消費者,對整形美容的認識存在誤區,王貝事件“嚇退”了一些人,而在此之前,很多人又把整形手術看得“太容易”。
李青峰常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下午手術后晚上就嚷著要乘長途車回家,對于醫生留院觀察的要求,患者很難理解。“我常常會說,你到醫院來接受整形手術,不是到理發店燙頭發,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正是大家對整形醫療風險認識不夠,一些人才會選擇不規范的機構接受手術,讓各種事故出現的幾率大大增加。
消費者對整形醫療的這種心態,很大部分要歸因于虛假宣傳的影響,在過去眾多的整形醫療機構廣告中,“丑小鴨變天鵝”的故事被有意夸大,而手術風險卻被隱藏。李青峰認為,整形行業充斥商業逐利性廣告,是行業亂象的體現,美容院非法開展大量整形美容治療,極大地傷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阻礙了整形美容行業的健康發展。
韓國整形美容業的高歌猛進,曾經被中國同行視為榜樣。在韓國,城市里整容機構林立,甚至出現“整容一條街”。政府將整形美容業作為吸引外國消費者的旅游醫療項目,由國家組織整體營銷,像發展其他產業一樣作為重要經濟產業發展。但從醫療規律的角度看,醫療美容機構如同理發店般滿街盡是,這樣的繁榮并不正常。李青峰介紹說,韓國2005年整形醫療糾紛1000多起,抗議者的游行活動曾經將“整容一條街”堵了9次。而為了吸引海外消費者到韓國接受整形醫療,醫療糾紛和事故有意無意地被忽略和掩蓋。
“整形醫療也是醫療,需要遵循醫療的一般規律。”李青峰的建議是,創傷較小的整形醫療項目,可以在經過資格審查的診所進行,而需要麻醉的高風險手術,必須在大型綜合醫院實施。“讓一般的機構也具備較全的科室和搶救能力,不僅很難實現,也是一種浪費。”他認為,大型整形專科門診的設立,應該非常謹慎,因為這樣的機構有進行大手術的沖動,而它們在出現醫療意外時,又不具備搶救能力,像王貝一樣的悲劇,就不可避免。
多年來的行業經驗與教訓,使李青峰深深感到,在事故多發時,行業管理的改進更加重要。他認為,開設整形醫療專科醫院的門檻首先應該提高,不僅投資門檻要大幅提高,以防止急于逐利,不顧風險,盲目擴大手術指征,醫生隊伍能力資格的把關更應從嚴;其次,應該建立質控管理和手術指征自我約束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整形醫療專科醫院的投資者,應該得到專業的培訓,理解醫院、醫療這一特殊行業有別于一般產業,賺錢也須遵循“醫道在先”原則。
整形不是燙頭發——王貝用生命的代價,給公眾提了一個醒,但更加重要的,是從業者和主管者也能意識到,整形醫療行業不僅僅是一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