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片面追求經濟增速的結果就是,社會財富在被快速聚攏到少數人手中之后,之后就隨著“精英移民”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了。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撒落著無數璀璨的明珠,貝勞就是其中的一顆……”十幾年前電影《大撒把》中所謀劃的移民路線圖,如今已由戲劇變成了現實。今天的移民者只需要一張最低35萬美元的存折,然后在同樣浩瀚的加勒比海地區,使勁圈中其中的一小顆“明珠”——圣基茨和尼維斯聯邦,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移民夢想了。
這個絕大多數中國人聞所未聞、只有5萬人口的小國,已經成為眾多新富階層的移民目標之一。近十年來,我國新一輪移民潮再度涌動。國務院僑辦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海外僑胞的數量已超過4500萬,絕對數量穩居世界第一。與以往知識分子或技術工人的主體不同,身價不菲的精英人士成為當下移民的主流,被輿論稱之為是精英群體的“集體式出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在房價飆漲、公司上市過程中,大批富豪應運而生。然而,造富能力強大的國內市場,卻無法留住精英人士匆匆的腳步。在躋身富豪圈后,移民則成為他們的下一個奮斗目標。近年來,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外流的趨勢愈演愈烈,且體現出了強烈的中國“候鳥式”特色:富人們在轉換國籍后,將子女留在國外讀書,自己則繼續在國內奮斗賺錢。有數據統計,在前往加拿大的移民中,有15%的人拿到移民身份不到一年就會重返中國。
在新一輪移民熱的背后,國內經濟發展“短板”暴露無遺。與前輩們單純的掘金、留學目標不同,新一批移民者打出的口號大多是“犧牲我一個,幸福后來人”,讓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實現投資多元化、為自己找到環境更好的養老之所,成為經營移民者三個有序的目標。從另一個角度講,恰恰是國內在這些方面表現滯后,才誘發了精英人士“用腳投票”的無奈選擇。客觀而言,國內教育資源稀缺,升學、就業競爭激烈,已成為許多家長的心頭之痛;而近年來投資領域國進民退現象有所抬頭,又阻滯了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此外,就醫、養老等福利保障體系覆蓋面較小等資源配置不公問題也遲遲未有根本性改善。就以圣基茨和尼維斯聯邦為例,該國身份能夠帶來的好處其實就兩個,一是該國屬于英聯邦國家,其護照在全球許多發達國家都是免簽的,二是當地屬于避稅天堂,對于外國遷入居民免征各種稅收。
政策的穩定性與稅收體制的創富效應是決定移民抉擇的關鍵,前者決定了國民財富的存量穩定性,而后者則保證了國民財富的創新動力。中國頻頻出現的臨時性政策變化對公眾財富的長期穩定不利,整體稅率偏高問題是不爭的事實,高稅負卻沒有高福利與之匹配,這不利于公眾持續創富愿望的增加。
更為重要的是,國內近年來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優惠政策頗多,但其實這些政策反而會鼓勵移民外出。因為獲得移民身份之后再回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優惠,可謂是南轅北轍。
新加坡等華人流入聚集地的經驗值得借鑒。其中的關鍵在于,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控制貧富差距,重視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同時不遺余力地打造獨特的“勞、資、政”三方的和諧關系。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長期以來都由內閣的資深部長擔任,任何關乎員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政府都會主動尋求職總和全國雇主聯合會的意見。又如,“居者有其屋”的完美實現成為該國社會安定的基石。在公平理念的浸淫下,新加坡的成功商人大都秉持了移民先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從這些社會點滴中可見,新加坡已然在安居樂業方面走在了許多國家的前面。
應當看到的是,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可以增加社會成員的安全感,以公平為先導的資源配置也十分重要。否則,片面追求經濟增速的結果就是,社會財富在被快速聚攏到少數人手中之后,之后就隨著“精英移民”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