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弒父”是很多男人的心結,如果看過《少年凱歌》,就知道他為什么把孤兒報仇的年齡從20歲改到了15歲。
影片《趙氏孤兒》在豆瓣的打分很低,低于很多真正的爛片。看電影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當然有很多人太容易受他人左右,或者受以往的印象左右。比如很多篇影評的題目就是:因為《無極》,不看《趙孤》;陳凱歌能拍出什么好東西?
這些話恍惚讓我想起了“文革”,被游街的那些慘白的臉,背后都插著一根木條,上面寫著“大破鞋”、“黑五類”,是的,之后你做什么不再重要,因為已經被釘上了恥辱柱。我可以對著良心說,以下的言論沒有收錢,我所在的雜志因為做過一次批評陳凱歌的封面,他再也不接受我們的采訪,但這并不妨礙我看《趙氏孤兒》時生發的那些感慨。
在汪洋恣肆的春秋戰國,有些人有些行為是今人無法理解的。那時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4歲,每天都是在和老天爺搶日子過,朝不保夕的生命是輕易可以丟棄的,所以有了二桃殺三士,有了荊軻聶政。儒家統一思想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茍且地活著成了絕大多數人的座右銘,所以讓我們理解程嬰換子的故事,確實很難了。況且《史記》里程嬰偷的是別人的孩子,到了元雜劇時代,才變成他的兒子,正是因為這種極致的殘酷和痛苦,《趙氏孤兒》才能成為極少量同樣被西方觀眾接受的中國文藝作品。
再爭論這個故事的合理性是很無聊的,但我承認電影里的改動更能平息大多數觀眾的不滿,至于那些抱著挑刺心態的人,怎么做都是錯,除非不做。“弒父”是很多男人的心結,如果看過《少年凱歌》,就知道他為什么把孤兒報仇的年齡從20歲改到了15歲。在陳凱歌14歲時,他在眾目睽睽下推搡了他的父親,并且叫囂著打倒他。趙孤面對的是兩個“假父”,養父和義父,一個窩囊得讓他瞧不起,一個是少年的偶像,但他必須殺了后者。這其實是陳凱歌最擅長的題材,遠比《霸王別姬》更適合他。我能想象在這片子里他投射的個人情感,就像馮小剛在《非誠勿擾》里對中年男人游移、算計心態的暴露一樣,都是真的。
還好他沒有聽那兩個編劇的,讓孩子下不去手殺屠岸賈,徹底篡改掉結尾。經歷過半大男孩時期的男人都知道,十五六歲的少年不懂得怕,不怕自己死也不怕別人死,那是人殘暴的高峰期,為什么紅衛兵多是那個年齡?殺人是一瞬的決斷,當看到程嬰中劍,趙孤刺向屠岸賈的那劍完全是下意識的。
作為一個娛記,我也會覺得娛樂新聞的直線思維方式愚蠢得可怕,比如一定要用賀歲檔來規定影片,悲劇就一定不適合賀歲,賀歲片不過十來年,難道人們已經健忘得十年前的事都想不起了么?比如永遠在討論葛優三部電影在打架的事,卻沒人肯靜心看看他演的是什么。比如只能看到大場面,卻對情感的傳遞視而不見。看了這些,只會讓人感嘆我們的感官已經麻木到這種程度了嗎?
有人說導演里只有陳凱歌還在堅持懷舊,他其實特別像十三燕,面對空落落的戲園子,掙扎著唱完最后一段,只留下一個黯然的背影。那些懂機變會取巧的,都成票房保證了。在我看來,《趙氏孤兒》最大的價值就是探討了人的復雜性和在歲月中的變化,生活是灰色的,不是非黑即白,灰色的人也許會更悲哀,但這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