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一位在莆田市政府上班的工作人員證實,3號樓五樓的窗臺約有1.2米高,“張市長墜樓的可能性不大,應該是張市長自己爬上窗臺后,跳下去的”。
2010年4月8日早晨,現年54歲的福建省委委員、莆田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勝,被發現在莆田市政府辦公大樓墜樓,這位正廳級官員以一種離奇的方式,為他的人生畫上句點。
張國勝的猝然跳樓,震動莆田。
“現場太可怕了!”
風暴的中心,總是寧靜到讓人感到一切仿佛都歸于稀松平常。4月9日,跟往常一樣,寬闊的莆田市市政廣場,孩子們在暖陽下溜冰,母親在給女兒拍照。莆田市政府的公務員們在氣派的市政府1號辦公樓正門口進進出出,神態自若。
莆田市政府的1號、2號、3號共3幢辦公樓整齊排列,如音階一般。市長張國勝的辦公室,在最里邊的3號樓五樓,靠近山麓。這幢2003年才建好、一共6層的弧形樓宇,為莆田市的“權力中心”,該市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辦公室都在這里。
但一些緊張的氣息昭示著某些與往昔不同的元素。在平時,在這3幢大樓中上班的工作人員都需要從1號辦公樓的正門進入。一位忘記帶工作牌的中年工作人員還沒走入1號辦公樓幾步,就被恭候在此的保安給追了回來,重新查閱證件。
而在一側的另外一個車道出入口,保安與警察們輪班守護,從未間斷。
莆田當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4月8日早晨,張國勝從莆田市政府3號辦公樓五樓跳下去后,摔在了水泥地面上,事發地正處于市政府辦公樓的停車坪范圍內,此后工作人員趕到,將他扶至簡易車棚。
此后,張國勝被火速送至莆田市第一醫院急救,莆田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亦出警。但張國勝傷勢極重,最終無力回天。
在4月11日上午福山殯儀館舉行的追悼會上,張國勝的漳州同鄉周智生公布,張國勝“于2010年4月8日上午8點10分不幸逝世”。
莆田市政府機關通常是早晨8點上班。一位在莆田市政府2號辦公樓上班的公務員告訴記者,市長張國勝跳樓的當時,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工作人員“還在機關食堂吃早餐”。
“現場太可怕了!”一位親臨現場的、在市政府辦公樓上班的工作人員回憶,4月8日,莆田市下了很大的雨,現場斑駁的血跡那天“就被沖掉了”。
一位在莆田市政府上班的工作人員證實,3號樓五樓的窗臺約有1.2米高,“張市長墜樓的可能性不大,應該是張市長自己爬上窗臺后,跳下去的”。
當天上午8點多,一位前往莆田市政府送水的工人被保安與警察攔截下來,他被告知,“不用簽字了”,這位感到納悶的送水工人打道回府,只看到警車頻繁出入市政府大院。后來他才得知,當天因為張市長跳樓,市政府辦公大樓的事發現場“被封鎖了”。
“福建省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8日下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天上午發生的莆田市市長張國勝墜樓身亡事件,經公安部門現場勘查和調查,排除他殺”,4月8日晚間,新華社發布這樣一則簡短消息。
多位當地人士證實,在當天上午,還有一場市長辦公會議等著張國勝去主持召開,“會議還是他讓人去通知的”。
在緘默中流傳
連日來,對于張國勝跳樓原因的猜測從未停止。一個在莆田當地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紀委正在調查”,張迫于壓力而選擇自殺。這旋即被福建省相關部門稱之為“謠言”,他們通過新華社發布消息提及,“福建省政府新聞辦有關負責人說,經向有關部門證實,到目前為止,任何機關都未對他(張國勝)進行過調查或找他談話”。
在張國勝離奇身亡后的數日間,莆田當地政府僅對張國勝“排除他殺”與“沒有受到調查”這兩則信息予以公布,對包括張國勝的死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持諱莫如深的緘默態度。
在張國勝跳樓身亡的次日,莆田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張志祥對守候在該市市政府辦公大樓前的《新民周刊》記者表示,張國勝市長跳樓之前“沒有征兆”,“中紀委也沒有調查過他”,并且,張國勝屬于福建省省管干部,所以在他事發后,“福建省宣傳部的官員已經趕到莆田來參與處理這個事情”。
記者輾轉獲悉,張國勝的妻子林麗雪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直屬的一家公益性財政核撥事業單位工作,其子在福州當地銀行系統任職。
此前,當地有傳聞稱,張國勝的妻子曾幾次“大鬧市政府”,“張市長的妻子跑到他的辦公室,東西摔得砰砰響,很多人都聽見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外,多位當地人士跟記者提及,張國勝事發當天“留下了一封遺書”。
張志祥則表示,對這些傳聞,“沒有聽說過”,也“不清楚”。這位負責接待全國眾多媒體的當地新聞官員稱,“張市長的事情,已經結束了,接下來不會再有新聞發布會了”,“以新華社發布的文字稿為準”。
對于外界最為關注的張國勝的死因,張志祥表示,“還在調查過程中”。
截至記者發稿前,在莆田市政府網站的政府領導介紹中,對莆田市市長介紹一欄的詳細內容已部分空缺,沒有了張國勝的名字與相片,只簡短提及,莆田市市長是負責“領導市政府全面工作。主管人事、編制、監察、財政、審計、城市規劃、國資工作”。而莆田市其他7位副市長的姓名、照片與分管工作介紹顯示正常。
一位在莆田市政府3號辦公樓上班的公務員向新民周刊記者回憶,張國勝平時作風低調,“沒有領導架子”,這位普通話帶著明顯閩南口音的官員,在前兩年參加植樹活動時,“他真的是親自去植樹,弄得滿頭大汗,脫到只剩一件內衣,他跟我們說,他是農民的兒子,這些活兒都會”。
而另一位市政府機關人士稱,張國勝為人溫和,“坐電梯的時候,他常常主動問你到幾樓,幫你先按”。
《新民周刊》記者在莆田市政府體驗到了嚴格的準入制度,“如果沒有預約,一律不得進入,這兩天上面規定了的”,把守莆田市政府1號辦公樓正門的工作人員面無表情地將記者拒之門外。
只要當記者的話題提及“張市長”,這些在市政府工作的人士表情就變得豐富起來:有人直接掉頭就走;有人警醒地避開,“上面有規定,記者一律找市委宣傳部”;有人則站在原地感慨,“張市長讓莆田一舉聞名了”……
“太突然了!張市長為什么要跳樓?”這是記者被多位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反問最多的問題。
持續12分鐘的張國勝追悼會
4月11日是禮拜天,雨意未歇,在莆田市郊的福山殯儀館悼念大廳,張國勝追悼會低調舉行。
悼念大廳上方“沉痛悼念張國勝同志”的橫幅十分醒目,左右挽聯“風云誠不測,千古同哀;日月逝如流,一朝永訣”,黑底白字,寄托親屬哀思。廳外陸續有閩A、閩B、閩C的車輛守候。
記者在追悼會現場看到,寬敞的福山殯儀館悼念大廳當天被花圈簇擁,值得一提的是,花圈中絕大部分均為個人落款,落款為集體的只有寥寥三四家福建當地企業,現場沒有發現一個落款為莆田當地黨政部門的花圈。
“老公,我要跟你一起走!”“我老公真的沒犯法!”9時6分左右,張國勝的妻子林麗雪抵達殯儀館,歇斯底里慟哭的她,被幾人扶住手腳,抬進了悼念大廳。引來眾多圍觀。
4月8日當天,張國勝的妻子林麗雪沒有出現在莆田市第一醫院,其后,她一度住在莆田市第一醫院與當地延壽山莊賓館,均有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及警員、親屬等多人陪同,出行乘坐專門安排的車輛。
當天9時10分,前來參加張國勝遺體告別儀式的人就將悼念大廳塞滿了。在眾人站齊隊列之后,十余位著深黑色衣服的人士,一言不發地步入隊列的第一排,站在中間的為莆田市目前唯一的一位女副市長張麗冰。
記者輾轉獲悉,張國勝跳樓之后的后事處理與各方關系斡旋,由副市長張麗冰全權負責。按照莆田市政府網站的政府領導介紹,張麗冰在該市副市長中排名第三,“協助分管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工作和政府系統精神文明建設”。
9時28分,主持人宣布張國勝的遺體告別儀式開始。默哀之后,張國勝的漳州同鄉周智生在悼詞中介紹了張國勝的生平,評價他“從小就非常有志向,在從小學到中學時,學習認真、遵守紀律、尊敬老師、對同學團結友愛,是個好學生、好孩子”,并稱,張國勝的“不幸去世”,“無論對黨,或者對家庭來說都是損失,特別是對于家庭和親人帶來了極大的悲傷”,對其執政莆田一筆帶過,只提及,“2006年8月至生前任莆田市委副書記”。
在張國勝的堂姐不到一分鐘致完答謝辭后,來賓依次向張國勝的遺體告別。
整個追悼會持續約12分鐘,十分低調。莆田市政府安排的一些大巴早已在悼念大廳的廣場等候。9時40分,首批來賓當即乘車離去。當天追悼會上,沒有一位莆田當地市委、市政府領導出面公開致辭。
一位在追悼會大廳現場采訪的外地媒體記者因舉起相機拍照,而被一位家屬從悼念大廳一路“護送”到了廳外的廣場細致盤問,其所拍的部分照片也被對方要求刪掉,這位家屬稱,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擔心照片流傳出去,影響不好”,“市里面也說了,如果今天的追悼會場面沒有控制好的話,上面也不好交待”。
現場有一位急救醫生與三位護士緊隨張國勝的妻子林麗雪身后,遺體送去火化后,等候在骨灰領取處的林麗雪哭至當場昏厥,被陪同在側的四位親屬抬至休息室。
部分福建師范大學物理系的張國勝的同窗也趕到福山殯儀館為張國勝送行。“他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好,膽子挺小的,雖然有點抑郁,也不至于走上這么一條路啊!”張國勝的一位同學大惑不解。
一位來自張國勝的老家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的老校友感嘆,“早知道這樣,當初就去當老師好了,現在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張國勝的28年仕途
漳州同鄉周智生在追悼會上介紹張的生平時稱,張國勝“中學畢業后,積極響應黨提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口號,立即報名到農村插隊”,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后,張國勝報名參加高考,考入福建師范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并于1982年2月從該校畢業,在1982年12月至1989年11月間,張國勝出任漳州團市委副書記。
從1996年7月起,張國勝任福建省水產廳副廳長、黨組成員。4年以后,他出任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后更名為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局長、黨組成員,其間從2002年3月至5月在中央黨校選調生班學習,之后于2003年7月任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
2006年8月1日上午,莆田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干部大會,會上公布了福建省委的決定,張國勝被任命為莆田市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自此,張國勝正式踏入莆田政壇。在走馬上任莆田市市委副書記的當天下午,他就與莆田當地市領導一起出席了莆田市委舉行的廳級退休干部座談會,他表示,“近年來,莆田市發展氛圍十分濃厚,發展速度快……能夠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到莆田來任職,感到無比的光榮,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
次日下午,在莆田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上,張國勝被任命為莆田市副市長、代理市長。此后穿著白色短袖T恤、戴副眼鏡的張國勝,參與莆田市荔城區調研,此后他馬不停蹄地趕赴該市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仙游縣以及湄洲島、平海鎮石塘村等地調研。
2007年3月12日上午,莆田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會議,此次大會應到代表351名,實到代表344名,在主席臺就座的張國勝當選為莆田市市長。
當選為莆田市市長的張國勝對當地媒體表示,“心里非常高興,更深感責任重大”,“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當一名黨和人民信得過的好市長、好公仆”。
作為主抓這個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人口300多萬的地級市經濟工作的市長,張國勝曾公開表達過他執政莆田的理念。就在今年3月,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國勝在參加全國“兩會”接受媒體采訪時還指出,“希望國家各部委在鼓勵區域發展的政策上更放寬一些、更大膽一些,有很多條條框框應該鼓勵地方先行先試”。
他同時建議,國家在臺商投資區等相關政策方面應該給地方更大的自主權,在談及招商引資時,他提出,“老擔心基層會做錯事,老怕基層是壞孩子,不好好工作,其實我們基層領導也不會那么傻。我們現在叫招商選資,破壞環境、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我們一個也不會要。現在的基層干部文化程度都很高,而且很注意學習,怎么會做違反規律的事,違反環境保護的事?”
他還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基層干部、老百姓都干勁很足,“所以希望國家在政策方面能更寬松一點,對鼓勵區域經濟發展會有很大益處”。
當地部分官員和民眾向記者介紹,張國勝到莆田后,對莆田的城市建設推動非常大。當地一名企業界人士稱,在張國勝到來之前,莆田市的高樓還非常少,那時絕大多數都是6層半以下的樓房,而在張主政的幾年間,莆田市的高樓數量增長很快,讓莆田的現代城市氣息變濃。
而在莆田當地老百姓看來,在迄今未得到官方結論公布的情況下,對于這位非正常死亡的市長可能涉及經濟問題的猜測愈演愈烈,“一個市長當得好好的,為什么要從市政府辦公樓跳下來?”
張市長的最后17天
從2006年8月2日起,在1400多天里,張國勝的名字以非常密集的頻率出現在莆田市黨委機關報《湄州日報》
上,而且幾乎全部集中在該報一版的上半版。
在張國勝縱身一躍之后,留下了謎團無數。在張國勝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新民周刊》記者試圖從當地黨報《湄州日報》上的日常報道中,還原張國勝身任莆田市市長最后17天的活動行程:
3月23日下午,莆田市組織收聽收看國務院、省政府廉政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市長張國勝到會并提出四點要求,包括“推進制度建設”、“強化權力監督”、“保障改善民生”與“確保責任落實”,他強調,莆田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加強制度建設,著力構建預防腐敗的長效機制;要認真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不斷拓展政務公開的內容,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當天上午,他還出席了該市一個環保工作會議。
3月26日,張國勝赴該市西天尾鎮和江口鎮調研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工作。
3月29日上午,張國勝主持召開了莆田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討論安全生產工作;當天下午,他又出席該市城市亮化和綠色工程設計方案匯報會。
3月30日下午,張國勝出席了莆田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的年會,晚間,他參加該市2009年度十大工業新聞暨十大民營工業經濟人物頒獎典禮,并在會上致辭。
3月31日,張國勝主持了在黨員干部中開展專題學習教育活動的動員大會。
4月1日下午,張國勝會見臺北市莆仙同鄉會組團回鄉的訪問團一行。莆田是著名的僑鄉,在張國勝主政的莆田市政府規劃中,招引臺商投資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4月2日下午,張國勝與該市市委書記楊根生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調研中心城區市道路改造情況。
4月6日上午,莆田市組織收聽收看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電視電話會議,張國勝與該市市委書記楊根生等領導參加。
4月7日上午,張國勝還與該市副市長李力利一起到莆田市秀嶼區調研土海宜居小區建設情況,提出加快開發保護土海公園。實際上,這是張國勝最后一次履行市長的職責視察工作。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4月7日晚間,張國勝還用車將其妻送回福州,當晚住在福州的家中,而在4月8日清晨五六點鐘,這位日程安排緊湊的市長又匆忙從福州趕回約100分鐘車程以外的莆田市,去莆田市政府3號辦公樓上班。
不久后,他以決絕的方式,從二三十米高的五樓直墜地面。
4月8日上午,當報道張國勝參與上述秀嶼區調研的《湄州日報》擺上莆田民眾桌面時,作為市長的張國勝已經離開人世。而這一天,本來預定召開的市長辦公會議,也因為這位主持者的缺席,曲終人散。
4月9日,張國勝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現在《湄州日報》上。這次,一反常規,張市長的名字縮在了該報一版的下半版,《張國勝墜樓身亡排除他殺》的標題宣告了他的神秘死亡,小小的一塊,不到200字,被黑框冷冰冰地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