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幸生



浦東,就這么開放了?這么小的一個門洞,浦東能開放得多大?
曾經的“工農商學兵”
浦東在哪里?這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問題,而首先是必須先給個時間定位。如果定在上世紀50年代初,那么,我就看到過一條“戰斗”新聞,“臺灣蔣幫”轟炸機騷擾上海,被擊落,其中一架墜落在浦東“塘橋地區的稻田里”。于今,浦東地界上,你依舊時而可以聽到或見到“高炮部隊駐地”這樣的字眼。在2010年初的一次采訪中,在當年“花菜之鄉”的地面上,還見到涂抹有這樣標志,卻已無人的“營地”。
改革開放前的浦東,有歸于市區的南市區、黃浦區等區屬部分,還有規劃在南匯、川沙、奉賢等縣屬范疇的。可想而知,在行政區劃的嚴格限定之下,在相當長久的時間段內,浦東“無中心”。講來講去,浦東最出名的,在文化系統內,有個黃浦區文化館,位置蠻公正的,在滬東造船廠和第三鋼鐵廠的“當中”。在農耕體系里,有只三黃雞,還有點桃子和蔬菜。至于工業系統,就是沿江的鋼廠、船廠和“繁星點點”的倉儲基地。
至于浦東商業,那就寒酸的了。還沒上小學的時候,族中親戚帶我到黃浦江邊來玩耍,最“驚心動魄”的游戲,就是坐江上的船,在黃浦江上做一巡邏式游覽。只記得夜色迷蒙,江水起伏,自己的手緊緊地抓著船幫,屁股底下坐著的木板是濕的。對于這樣初級的旅游節目,記得自己很興奮。有一次,是上了浦東的岸的。后來寫過一篇關于東昌路碼頭的文字。題目叫《建筑的縫隙》。其中:印象里,江面黝黑,舢板搖擺,踏上岸來,卻儼然是另外一番天地。長長的地攤上汽燈耀眼,攤販主人坐在板凳上,買主是要蹲下來,方能與攤主講得上話的。攤位上賣的也就是一些低檔雜貨。沿街門面,多為公家單位,似有藥房,還有飲食小店。人很擁擠。
上世紀80年代中,我搬到浦東居住,輪渡上下來的落腳地就是東昌路碼頭,知道了與東昌路成丁字形相交的那條路,喚作爛泥渡路。早晨起床,許多人拿茶缸對著墻根刷牙。晚間,馬路就是客堂,小方桌子放露天,一包豬頭肉一瓶黃酒,“安靜”地躺著和立著,女主人則在屋外泥砌的灶頭上燒菜,生活的氤氳之氣就那么簡陋地散發在狹窄的空間里。
80年代中,我到浦東做一次“深入采訪”。由頭竟是:浦東地區沒有一家公家的新華書店,浦東的學生要買復習資料,那是特意要到浦西來走一趟的;于是有個張姓的年輕人,在街道的支持下,在自己居住的塘橋浦東南路“上街沿”,搭建了一間小房子,按房子高度說,大抵可說成是一層半,鋪面賣書,上面是個直不起腰的閣樓,這個小青年自己睡覺用。那個時候,剛剛允許有個體戶自己開門面,塘橋街道那是大大解放了思想的,敢于拿出一塊“地皮”蓋樓,給他專賣課外閱讀資料使用。后來這青年人掙了點錢,有了個女朋友,跟他睡在店面上的閣樓里。據說,后來到這個閣樓來睡覺的,“女人多起來了”,浦東最早的這個書店,終被警察取締。小張老板“進去坐了幾天”,后來不知所終。那做過書店的房子,后來賣過棉毯等雜物,再往后,拆了。一段浦東的歷史煙消云散,了無蹤影。
那時我騎自行車采訪,現在的東方路,當年的文登路,僅是一條8米寬的煤屑路。
緊張的“三天”和漫長的“一晚”
90年代,開發浦東。那天上午,已經搬到浦東居住了5年多的我,去了浦東大道141號的大門外邊,靜靜觀看。心情有點激動,更有點疑惑:浦東,就這么開放了?這么小的一個門洞,浦東能開放得多大?下午的儀式非常簡潔:1990年5月3日下午,浦東大道141號門口。沒有放鞭炮,沒有敲鑼鼓,“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的掛牌儀式,簡單而儉樸。當披著大紅繡球的兩塊牌子掛在墻上時,圍觀的群眾報以熱烈掌聲。
在紀念浦東開發開放20周年的日子里,出版的《浦東一日》,親歷當年這一歷史時刻的領導同志,記錄了這一時刻的相近細節。
時任上海市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當時協助倪天增副市長負責浦東的開發規劃。“1990年4月18日,李鵬總理宣布浦東開發后,市委決定建立浦東開發辦公室,整個籌備工作我都參加了。記得1990年4月30日,朱镕基市長找我和市委組織部領導布置任務,要求組織部三天之內搞好浦東開發辦的班子,要求我三天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地點,保證開發辦正式掛牌開張。”
文載:第二天,夏克強與市房地局、黃浦區的領導驅車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查看,當車行駛到浦東大道黃浦區文化館時,“無意中”看到一幢墻壁斑駁的小樓,感到很好。這一幢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兩層小樓,當時隸屬黃浦區浦東文化館。于是,文化館以超乎尋常的速度騰出1200平方米的辦公室。
掛牌這一天,朱镕基參觀了剛剛修葺一新的141號辦公樓。這幢兩層舊式樓房,下層是倉庫和浴室,陰暗、潮濕,還有散發著陣陣霉味。為了“遮丑”,工作人員用一塊門板擋住了浴室。朱镕基看到門板很奇怪,便推開門板向里看了一眼,指著黑洞洞的過道說:“不要用門板擋住,要讓來開發辦的人看一看,我們浦東開發是在什么樣的基礎上開始的。”朱镕基對黃浦區浦東文化館發揚奉獻精神,一天就讓出文化館辦公樓,3天完成裝修;浦東辦3天內完成人員配備的做法十分贊賞。他握著浦東文化館館長的手說:“浦東開發,你立了第一功。”
當年刊登的新聞照片上,朱镕基市長站立后排中間,兩邊分別是倪天增和黃菊,夏克強站立在前邊主持儀式,面對話筒,黃菊宣布“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掛牌。
后來,我曾采訪時任浦東開發辦的副主任李佳能同志,他說:距離掛牌的日期只有兩天了。時間就是命令,在浦東大道141號那幢兩層小樓里,大家都像奔赴前線一樣,干勁高漲。大會議室是由一個大倉庫改成的,桌椅板凳是從外灘市府大樓借來的……我們趕在掛牌前把兩層辦公樓裝扮得整潔、樸素、實用。5月3日下午,掛牌儀式在浦東大道141號門口舉行,浦東開發實質性啟動。這個消息鼓舞很多普通人:有位來自閘北經貿系統的同志在141號門口站立多時,希望加入浦東開發的行列,不久后他如愿以償。一位家住浦東的村民表示要捐出將家中的幾畝地和一棟房子支持浦東開發;還有部分共產黨員把黨費集中起來捐到了開發辦。
在李家能同志今日所寫的《浦東開發實質啟動的標志》中,他寫道:儀式結束后,領導們來到開發辦二樓樓梯旁的一間小房里,觀看浦東開發的圖紙和模型。我代表開發辦匯報了浦東開發規劃。雖然模型用泡沫塑料趕制,圖紙由手工繪成,色彩不夠亮麗,得到了朱镕基的點頭贊許和表揚。從這一天開始,國內外的訪問團、投資者、企業家和新聞記者接踵而來。由于人手少,接待任務繁重,我們經常忙得連吃飯時間也忘了。為了讓那些持懷疑態度的外國人在考察浦東之后能夠轉變看法,我們不厭其煩地陪同參觀,苦口婆心地講解浦東開發的規劃。最終,許多外國人蹺起了大拇指。
在1990年的5月,兩周前,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大眾汽車公司成立五周年慶祝會上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兩周后,一個可以說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小的“市轄政府”在此誕生。小政府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工作人員中午吃飯要借用對面現東方醫院的食堂,接待外賓只能借用門口一家小紹興飯店。
經上海市市委老領導胡立教同志推薦,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秘書長楊昌基調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主任。5月15日,楊昌基到任。楊昌基在《浦東開發最初的日子》里寫道:當時,朱镕基市長叫我籌建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個開發區,盡快啟動十幾平方公里土地。按一平方公里開發成本2億元算,需要開發資金20多億元。朱镕基同志說,一個公司給你3億,滾動起來用。過了幾天,朱镕基同志又說:3個公司給9億,不行,“一個公司一個億,先張羅起來吧”。“過了幾天,朱镕基同志即將離開上海赴北京工作,臨行前,他又對我說,先少給一點,馬上啟動要多少錢?我感到難以啟齒,想了想對朱镕基同志說,那就一個公司先給3000萬吧”。“年輕的浦東開發辦副主任黃奇帆,自告奮勇地請戰”。楊昌基在浦東開發辦工作了423天,后奉調北京,夏克強在1991年至1992年擔任浦東開發辦主任。
寧靜的浦東大道141號熱鬧起來,外賓接踵而來。1993年,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在這里掛牌。新的行政管理機構的建立,源于1992年小平同志南下視察,來到上海時候的講話:“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可以搞得快一點,”“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來者居上。”為落實他的講話精神,上海迅速提出一個重要決策,并經過國務院批復、決定:從1993年1月起,浦東新區建制為一個整體的行政區。趙啟正著文回憶:1992年12月31日那天晚飯后,“11點,天越發冷了,我又去了現場……那是顯得特別漫長的1992年的最后一晚”。浦東的首任管委會主任,由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趙啟正兼任。在當年的市人代會上,他就政府職能說了三句話:“該管的大事一定要管好,可管可不管的由中介機構去管,不該管的堅決不管。”
平移“141號”這塊“浦東蛋糕”
時光如白駒過隙,日歷翻到了2009年。再從“141號”望出去,眼前一大片“金融城”的后現代建筑群: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新華社金融信息平臺上海總部、上海證券大廈等等建筑,高聳入云。
上海船廠已遷去崇明,周圍的老公房6層公寓已經完成平改坡工程。位于東昌路與浦東大道相交處的“141號”,在這18年的風云際會中,為東西大通道讓路,其2號樓整體“北上”9.13米,“東進”2米。“141號”平移過程中,工人借助液壓機,如開汽車一樣把這幢小樓安全地送到離原址9米多遠的“新家”。對于已經在安全平移了上海音樂廳和外灘風向標的大上海工程人員而然,這是小菜一碟。當然,小心是必須的。2008年12月3日,此樓開始了“平移之旅”。現場工程師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就像搬一只大蛋糕要用托盤一樣”。2號樓建于1950年代,普通磚混結構,半個多世紀的歲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部分墻體開裂,房梁出現腐朽、開裂,“直接拿一只大蛋糕,蛋糕會碎裂,噼里啪啦往下掉,如果用一只托盤從底下頂起來,雙手端著托盤,才能把蛋糕完好地移動。”
浦東開發開放20年,已經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的小陸家嘴金融地區,世界各國的銀行燈箱,列隊排列在馬路兩旁。張楊路和浦東南路交界處的八佰伴商業區,多次創下元旦和春節期間單日銷售最高額度。遠些的科技館,作為國際會議的會場,與浦東新區辦公大樓相對,附近還有花瓣狀的東方藝術中心在“開放”。更遠些的張江科技園區,引來多少海歸在此邁開創業的第二步。繼續往前,是位于海濱的浦東國際機場,如今第三根跑道已經啟用。近兩年最熱點的地區,是位于周家渡、上鋼新村、南碼頭等地區的2010年世博會園區,紅色的中國館,糧倉聳立,萬眾矚目。2009年又傳來在黃樓地區即將建設上海迪斯尼公園的消息,實質性動遷已經開始。還有,位于盧浦大橋西側,濟陽路旁的上海國際游泳中心群體建筑,正在緊張施工,2010年的世界游泳錦標賽,將在此舉行。
在小陸家嘴地區的金茂大廈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旁邊,還將建設一幢超高的摩天建筑,其地基已經澆筑完畢。
編者按:
也就是短短一代人的時間,浦東成為一個全世界耳熟能詳的名字。這是一片仍在不斷生長的神奇熱土,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20周年的紀念日。而短短十余天后,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又要閃亮登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且讓我們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