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霞 費曉俊
細菌性陰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所致的一種混合感染。正常陰道內以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占優勢。細菌性陰道病時,陰道內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減少而其他細菌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納細菌,其中以厭氧菌居多,厭氧菌數量可增加100~1000倍[1]。臨床上治療細菌性陰道病主要是口服或陰道局部使用甲硝唑,由于甲硝唑長期應用可引起二重感染,陰道的正常優勢菌乳桿菌不能再建立,使臨床上BV患者頑固復發。為了尋找一種簡便、安全、有效、減少復發的治療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以來,采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聯合定君生治療細菌性陰道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3~8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初次患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共80例,年齡20~46歲,均為非妊娠及哺乳婦女,有性生活史,月經基本正常,未絕經,未合并內外科疾病,1周內未應用抗生素,1月內無陰道用藥。其臨床癥狀,陰道分泌物外觀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標準。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研究組:每日晨1粒定君生(陰道用乳桿菌活菌膠囊,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S20030005)塞入陰道,且每晚1粒甲硝唑陰道泡騰片(鞍山九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1021892)塞入陰道,連續用藥10d。對照組:每晚1粒甲硝唑陰道泡騰片塞入陰道,連續用藥10d。
1.2.2 隨訪 觀察治療后3~7d,1個月的臨床效果及陰道分泌物鏡檢進行比較,觀察其復發率的差別。
1.2.3 統計學方法 組間療效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痊愈: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鏡檢(-);②顯效:自覺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鏡檢(-);③有效:部分癥狀體征消失,鏡檢(+);④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未減輕或加重,鏡檢(+);⑤復發:經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鏡檢(-),后又出現癥狀體征及鏡檢(+)。
2.1 兩組治療效果 治療后3~7d近期隨訪治療效果,研究組治愈率為95.00%,對照組為85.00%。研究組較對照組治愈率高,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復發率 對兩組痊愈的病例于治療后1個月進行隨訪,研究組復發率為7.89%(3/38),對照組復發率為26.47%(9/3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58,P<0.05)。
2.3 藥物副作用 研究組及對照組均有2例于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后有陰道刺痛感,未予特殊處理,繼續用藥后消失。研究組應用定君生,無特殊不適。

表1 兩組近期治療效果比較[例(%)]
健康婦女陰道內存在多種正常微生物群落,它們與宿主,環境之間構成了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動態的陰道微生態平衡。由于多種原因引起陰道環境改變,陰道微生物種群發生生態演替,當這種演替超過了生理波動范圍時,陰道的微生態平衡即被破壞,表現為陰道菌群失調引起的多種疾病,如細菌性陰道病等。細菌性陰道病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陰道感染性疾病,約占外陰、陰道感染的40%~50%[2]。以往針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措施主要是運用抗生素如甲硝唑等,但效果均不理想,易復發。
乳桿菌是陰道菌群中最重要,數量最多的常住菌,其數量占95%以上,可達8×107/ml。乳桿菌在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分解陰道黏膜上皮細胞內的糖原,產生一定量的乳酸,使陰道保持酸性環境,有利于陰道的自凈作用。同時它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細胞,維持陰道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細菌性陰道病的主要特征是陰道內乳桿菌減少或缺失,特別是產生H2O2的乳桿菌的減少,而陰道加德納菌,類桿菌等增加,故利用微生態制劑恢復陰道內乳桿菌的主導地位已成為當今治療BV的新策略。本文研究組聯合使用甲硝唑陰道泡騰片及定君生治療細菌性陰道病,治療后3~7d近期治療效果研究組較對照組治愈率高,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個月后的復發率,研究組為7.89%,對照組為26.4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甲硝唑陰道泡騰片聯合定君生治療細菌性陰道病,具有簡便、安全、有效、復發率少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1-262.
[2]沙玉成,馬麗.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