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腦血管循環障礙引起的持續性(>24h)大腦半球或腦干局灶性功能缺損,其主要表現以偏癱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使肢體殘存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復,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間我們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系統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87例患者經CT或(和)MRI檢查確診,均系首次發病,其中男112例,女75例,年齡43~75歲,平均62.4歲。卒中類型:腦出血61例,腦梗塞126例;肌力分級:0級9例,Ⅰ~Ⅱ級149例,Ⅲ級29例。基礎疾病:高血壓者91例,高血脂54例,糖尿病49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3例,初中58例,高中及中專30例,大專及以上26例。發病到入院時間:最短30m in,最長3d,其中當天入院者136例。本研究均排除意識障礙、危重、不能配合和伴有其它嚴重疾病的患者。187例臨床確診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95例和對照組9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文化程度、肌力和基礎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系統健康教育措施,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隨機性健康教育。出院時比較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對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等,對患者進行隨訪6個月以上,比較患者康復鍛煉遵醫行為和康復效果。查閱相關資料制定疾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評估表,出院時由責任護士以提問的方式讓患者做答,并當場統計分數收回,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下者為差,60分≤良<85分,85≤優,出院時患者和家屬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康復效果判定標準[2],病殘程度分0~7級,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 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1%,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減在18%以內;惡化:神經功能缺損增加在18%以上。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制訂系統健康教育計劃 系統健康教育的實施要由經驗豐富的護士執行,醫院相關部門對執行護士全面規范化培訓,保證系統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患者入院后,護士根據醫囑及時完善患者的各項檢查,然后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年齡、心理狀態、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進行護理評估,并制定系統健康教育計劃的內容。
2.2 系統健康教育方法 根據制定的系統健康教育計劃的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如患者剛入院時需要臥床休息,責任護士可以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個案教育,對患者進行指導;患者能下床后可以利用多媒體和錄像進行集中教育,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還可以利用科室的板報、發健康宣傳資料,加深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對于自學能力強的患者可以多發放相關資料,根據自身情況自學,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2.3 健康教育的內容
2.3.1 心理健康教育 腦卒中的發病往往突然,伴隨肢體發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悲觀、絕望、消極、煩躁和抑郁等情緒,有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發病率為20%~50%[3]。眾多的心理問題常使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要多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向患者介紹主管醫師的資歷和成功治療的案例,讓患者看到康復的希望,對治療充滿信心,從而配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教育患者不要急于求成,康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不要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失去信心等。鼓勵患者家屬、親人等多與患者溝通,從生活上、精神上和康復訓練上給予鼓勵和幫助,讓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會對自己的關心,減少悲觀心理的發生,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2 疾病相關知識教育 向患者講解常見腦卒中類型的相關知識,如腦出血一般發病較急,表現為突發性頭痛、嘔吐、血壓增高、大、小便失禁、偏癱、不能言語等癥狀;腦梗塞多在安靜時或睡眠后發病,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減退、言語不清、視物不清、平衡障礙等癥狀。教育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以降低腦卒中的復發率。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2.3.3 康復鍛煉教育 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始進行患肢功能康復訓練,首先讓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在思想上給與重視。康復訓練的方法[4-5]:①預防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萎縮,讓患者做康復運動操,主要以活動肩關節、膝、肘、腕、指關節肌肉,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指關節和肌肉運動為主;肢體宜置于功能位;②上肢訓練:訓練用患手做日常動作,如穿脫衣服、進食等,可用捏皮球的方法來訓練手指的功能,每項做10次,每天2次,動作要緩慢、用力均勻;③下肢運動訓練,練習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動身體,翻身或移動身體時用健側抓住床邊或床欄桿,或在他人協助下練習起坐,練習腰背肌、腹肌;讓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動骨盆,“搭橋樣”動作,下肢抬起離開床面,由開始堅持數秒鐘到增加時間再縮短臥位時間;訓練下肢的屈伸,每項做10次,但也要因人而異,每天2次;④坐床訓練可由護士輔助坐起,一般使用活動靠背床進行訓練;⑤利用接觸患者的一切機會進行語言訓練,強化語言能力。
2.3.4 常見并發癥預防教育 便秘:發生便秘患者需要用力排便,極易引起腦卒中復發,所以預防便秘具有積極的意義;教育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飲食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高纖維的食物。褥瘡:保持皮膚清潔,定時更換體位,保持床單清潔、平整,觀察受壓部位皮膚,預防褥瘡的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腦卒中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導致下肢血液回流緩慢,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教育患者盡量早期活動下肢。墜積性肺炎:正確喂養,防止誤吸,學會有效咳嗽和排痰方法,保持呼吸道通暢。泌尿系感染: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會陰部干燥。
2.3.5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根據醫囑在家繼續功能康復訓練,如有疑問,及時和醫生取得聯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酒、保持血壓穩定、避免過度疲勞等。
3.1 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和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比較見表2。
3.2 住院時間、康復鍛煉遵醫行為和康復效果比較 見表3。
3.3 并發癥比較 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和護理服務工作滿意度比較 (例)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康復鍛煉遵醫行為和康復效果比較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例)
腦卒中由于其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偏癱早期通過被動運動,并配合主動運動,使大腦皮質傳遞神經沖動,可興奮病變腦部組織,促進肢體主動運動的出現,還可以改善癱瘓肌肉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5]。本研究在積極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系統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促使患者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方式[6]。通過系統健康教育,促進了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如觀察組優秀率為62.11%,而對照組僅為39.13%。在整個康復過程中,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給予指導,解決患者的問題,使患者心理和生理均得到了滿足,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率。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多,掌握牢,促進了遵醫行為,堅持康復鍛煉的比率增加,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康復效果,如表3所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根據健康教育內容,積極預防并發癥,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總之,系統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張小娥,張小會.腦卒中偏癱早期的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8,10(2):111.
[2]杜宏娟,瞿義,瞿友.低分子右旋糖酐在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應用觀察[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9,9(4):35-37.
[3]李付云,候桂嫻.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期的心理障礙及心理干預[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5):48-49.
[4]劉葳,孫秀,李安.腦卒中120例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8,10(14):163.
[5]彭紅燕.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及評估[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4):141-142.
[6]袁光梅.健康教育在膽囊摘除術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8,6(5):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