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毅剛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西醫認為此病由水皰-帶狀皰疹病毒所致。該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人們遇到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發燒、生氣上火等時,病毒則大量繁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炎癥。皮疹一般有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布的特點,有集簇性的皰疹組成,并伴有疼痛;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本病具有自限性,患者愈后可終身免疫,愈后可遺留神經痛癥。在治療上,多主張用抗病毒藥治療。
中醫稱此病為蛇串瘡、纏腰火龍、纏腰火丹,民間俗稱蛇丹、蜘蛛瘡等。病因病機方面,中醫古籍對此病的認識頗多,如“纏腰火丹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而纏帶脈也(《外科大成》)”,又如“或問繞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纏于帶脈,故如束帶(《證治準繩·瘍醫》)”,其發病多由于濕熱內蘊,肝火妄動,脾經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日久不愈[1]。辨證論治方面,此病多分為3個證型:肝經郁熱型、脾虛濕蘊型及氣滯血瘀型。在臨床中,肝經郁熱型患者最為常見,多表現為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歷史悠久,如“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筆者認為,只要中醫辨證準確,應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此病往往取得滿意的療效。
1.1 臨床資料 為了研究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筆者從2008年3月~2008年12月到我院就診的患者隨機選擇60例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為30~59歲,嚴重心臟、肝臟、腎臟、腦病及糖尿病等患者均為排除對象,中醫辨證為肝經郁熱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前應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藥方為龍膽草10g、黃芩15g、梔子10g、澤瀉10g、木通10g、車前子10g、當歸15g、生地黃15g、柴胡10g、生甘草5g)。疼痛明顯者,加蜈蚣1條、全蝎2g;老年體弱者龍膽草改為5g,加黃芪20g、黨參20g;對照組應用抗病毒藥泛昔洛韋口服。(每次250m g,每日3次)一周為一療程,時間為2周。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服藥2周內,皮疹及疼痛全部消失。顯效:服藥2周內,皮疹干癟、疼痛減輕。有效:服藥2周內皮疹大部分干癟,疼痛隱作。孫毅剛無效:服藥2周,皮疹減輕,疼痛不減。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100%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x2=9.423,P=0.024。統計結果有顯著差異,故2組比較,龍膽瀉肝湯的治療效果優于泛昔洛韋。
治療組有1例第1周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現象,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第2周將龍膽草改為5g,囑其飯后服用,并繼續治療。對照組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耐受良好。
龍膽瀉肝湯出自《醫方集解》,功效為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主治肝經濕熱證。方中龍膽草瀉肝膽實火而除濕熱,為君藥;黃芩、梔子協助龍膽草清瀉肝火,為臣藥;木通、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出;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以使治療標本兼顧;柴胡引諸藥人肝膽,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瀉肝膽實火、清熱除濕之功效。據文獻報道,龍膽瀉肝湯藥理作用主要有促進膽汁分泌、抗炎、保肝、鎮靜、抗驚厥、抗脂質過氧化等[2]。帶狀皰疹局部皮損炎癥反應較為激烈,方中君藥龍膽草,其主要成分為龍膽苦甙、龍膽堿、龍膽糖,具有很好的抗炎[3]及抗病毒作用[4]。但龍膽草大苦大寒,久服則伐傷脾胃,引起腹瀉、便溏等,故常在第3周治療時停止服用湯藥,并改服龍膽瀉肝丸再治療1周。對于年老體弱者,原方龍膽草的數量開始為5g,并加入黨參、黃芪、大棗等補氣健脾之藥物。患者局部皮損疼痛明顯,常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上蜈蚣1條,全蝎3g,以通絡止痛。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辨證準確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帶狀皰疹的中醫分型常見3個類型∶肝經郁熱型、脾虛濕蘊型及氣滯血瘀型。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的實際癥狀與書本中所描述的癥狀不完全相同,這就需要醫生要仔細辨證,勤于思考。例如,脾虛濕盛型帶狀皰疹的患者應用龍膽瀉肝湯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當然,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不能完全應用上述一種方法。采用中藥、西藥及外用藥聯合治療的原則,才是治療此病的上策。
[1]顧伯康.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l22.
[2]武梅芳,楚立,張建平.龍膽瀉肝湯的藥理及毒理學實驗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1996,11(1):1-3.
[3]張勇,蔣家雄,李文明.龍膽苦甙藥理研究進展[J].云南醫藥,1991,12(5):304-306.
[4]矯健,戴向東,陳華元,等.皰疹口服液藥效學實驗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7):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