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芳
(浙江省寧波市第二醫院藥劑科,浙江 寧波 315000)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200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現葛根素注射劑可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的安全隱患,2005年發現蓮必治注射液可致腎功能衰竭、穿琥寧注射液可引起暫時性血小板下降,2006年發現魚腥草注射液等7個中藥注射劑品種存在嚴重的過敏反應,使得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再次引起醫藥界及社會的強烈關注。筆者對我院使用的中藥注射劑的用藥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系統)中2007年7月至12月間住院患者使用的中藥注射劑統計數據,包括藥物的品種、規格、數量、銷售金額等基本信息,以藥品的批準文號作為判定中藥注射劑的依據。采用用藥頻度(DDDs)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第15版《新編藥物學》、藥品使用說明書確定藥品的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DDDs= 用某藥的總用量 /該藥的 DDD值,日均費用=某藥的總用藥金額/該藥的DDDs。對同一品種不同規格、不同廠家藥品分別計算其DDDs,將DDDs相加即為該藥總的DDDs。對用藥總金額和DDDs進行排序,藥物利用指數(DUI)=總金額排序號/DDDs排序號。DUI反映用藥金額與應用頻度是否同步,接近1.0時表明同步性良好。
2007年7月至12月,我院住院患者用藥總金額(包括西藥、中藥)為7 237萬元,其中中藥為924萬元(12.77%),中藥注射劑為665.69萬元,占中藥用藥金額的72.04%。臨床使用的中藥注射劑共19種,總DDDs為84 270。各類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統計見表1,各種中藥注射劑應用情況統計見表2。
表1 各類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統計
統計結果顯示,中藥注射劑在我院中藥應用中占有較高的比例(72.04%),其中祛瘀劑、溫里劑和腫瘤用藥使用頻繁,使用較多的科室有神經內科、心內科、呼吸科、干部科、骨科等。大多數藥品的DUI接近1.0,舒血寧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的DUI為2.0,查醫囑發現,臨床存在超量使用現象;參麥注射液的DUI為0.3,其具有回陽救逆、益氣復脈的功效,DDDs排第3位,但因日均費用較高,而使總金額排在第1位,故同步性不好。
表2 各種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統計
雖然我院到目前為止未發生嚴重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但也有幾起因配伍不當使輸液中出現不溶性微粒,引起了醫患矛盾。臨床在中藥注射劑使用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醫師中醫理論的培訓:中醫診療講究辨證論治,醫師要熟練掌握中醫診療的基本原則,嚴格掌握藥品的功能主治,使其藥效得到完全發揮,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能否辨證使用中藥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1]。
2)選擇質優的中藥注射劑:中藥注射劑的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標準不夠完善,中藥材在提取過程中成分多達數十種,若不嚴把生產質量關,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就會更加大[2]。因此,要選擇生產工藝成熟、質量管理嚴格的企業生產的藥品。
3)控制用藥劑量,減少重復用藥:臨床常有超量使用中藥注射劑的現象,如血栓通注射液10 mL/次靜脈滴注,而藥品說明書推薦用量每次2~5 mL,盲目增加劑量會加大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有些醫生聯用丹參注射液和疏血通注射液,兩者同為祛瘀劑,均有養血活血的功效,重復用藥既浪費藥物資源,又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4)選用適當的溶劑,避免多種藥物混加,控制滴速: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多為大分子物質,與氯化鈉配伍易鹽析出現不溶性微粒,故中藥注射劑一般用葡萄糖注射液來稀釋。中藥注射劑不能與多種藥品混加,因為其他藥品會改變輸液的pH,使原本不穩定的中藥注射劑更易變色或產生不溶性微粒。中藥注射劑的滴速應控制在2 mL/min左右。
5)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中藥注射劑尤其是靜脈使用的中藥注射劑有著其他劑型無法達到的快速起效的優點,但同時其發生ADR的幾率也更高。因此對于非重癥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非靜脈給藥方式,臨床醫師在治療中應該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3]。
6)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具有普遍性、多樣性、不可預知性,可造成多系統、多器官功能的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監測,發現可疑的不良事件應填寫不良反應報告表并及時上報。
[1]翟勝利.中成藥的辨證用藥[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2):680.
[2]周超凡,林育華,徐植靈.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J].藥物警戒,2005,2(4):201.
[3]寧 華,姜 洋,張艷華.我院中藥注射劑的臨床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7,27(5):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