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益娟
(浙江省衢州市第三醫院,浙江 衢州 324000)
精神藥品是指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的鎮靜催眠藥或具有興奮作用的中樞興奮藥,依據其使人體產生的依賴性和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分為第一類和第二類精神藥品。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精神壓力不斷加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患者逐漸增多,具有鎮靜催眠、抗癲癇等作用的第二類精神藥品的使用頻率也在增加。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第二類精神藥品的使用具有精神病專科醫院特色,我院常用的有阿普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勞拉西泮等9個品種,筆者對我院門診患者第二類精神藥品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其進一步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6月門診處方共17 609張,其中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5 447張(占30.93%),統計應用第二類精神藥品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診斷和藥品名稱、規格、用量、帶藥時間、應用頻次等并進行用藥合理性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參照《藥物臨床信息參考》、第16版《新編藥物學》、藥物說明書確定)方法,以及藥物利用指數(DUI)作為評價用藥是否合理的指標,若DUI≤1,則表明用藥合理。用藥頻度(DDDs)=某藥的總消耗量/該藥的DDD值,DUI=DDDs/總用藥天數。根據藥品說明書并結合《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用臨床診斷與適應癥相符率來表示用藥合理性[1-3]。
5 447張處方中,患者年齡11~90歲,平均55歲;女3 215例(59.02%),男2 232例(40.98% );使用第二類精神藥品的主要以精神科、神經內科和老年科患者為主。
調查顯示,單一用藥的患者4 846例(88.97%),兩種苯二氮類藥物交替使用者344例(6.31%),為同時使用苯二氮類和唑吡坦兩種藥物的患者257例(4.72%);每張處方一般為30日用量;所用第二類精神藥品共9個品種,包括阿普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勞拉西泮、唑吡坦、硝西泮、地西泮、咪達唑侖、苯巴比妥;應用頻次排列前5位的藥品依次為阿普唑侖片、氯硝西泮片2 mg、艾司唑侖片、氯硝西泮片0.5 mg、勞拉西泮片。見表1。可見,我院第二類精神藥品應用劑量大多合理,排名前5位均為苯二氮類藥物。
表1 應用頻次前5位藥品的各項指標統計
5 447張處方中,病種有焦慮癥1 561例(28.66%),精神分裂癥1 395例(25.61% ),雙相情感障礙934例(17.15% ),睡眠障礙619(11.36% ),抑郁癥 357例(6.55% ),器質性精神障礙 278例(5.10%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162例 (2.97% ),其他141例(2.59%)。可見,第二類精神藥品是我院精神科的常用藥,處方的臨床診斷與《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規定的適應證相符率為97.41%,相符率較高。
5 447張處方中,連續用藥時間30 d以內的患者1 058例(19.42%),30~60 d者 1 981例(36.37%),60~90 d者 1 414例(25.96%),>90 d者994例(18.25%)。可見,部分患者連續用藥時間過長,有藥物依賴傾向。
2007年衛生部頒發的《處方管理辦法》中,對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量進行了嚴格限制;但規定第二類精神藥品一般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 d常用量,對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況的患者,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醫師應當注明理由。筆者認為“可適當延長”的規定太模糊,給患者提供了多帶藥的理由。調查發現,有的醫師為了滿足患者多開藥的請求,將50 d用量的處方改成兩倍劑量的25 d用量的處方,導致處方帶藥量過大。
當今社會中失眠現象日趨嚴重,如何有效解決問題并防止藥物濫用,應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臨床發現,應用小劑量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如氟西汀、帕羅西汀、曲唑酮等對睡眠障礙伴發抑郁癥者有效,而且不良反應小。對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臨床可根據《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采取心理治療為主,合并短期、小劑量的苯二氮類鎮靜催眠藥輔助治療,以免引起藥物依賴。
藥物濫用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化問題,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筆者建議:應加大第二類精神藥品的用藥知識宣傳,對涉及精神藥品的醫務人員加強有關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培訓,促進合理用藥;應加強第二類精神藥品的使用管理,根據國際《精神藥物公約》要求限制其可獲得性,控制用藥時間,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其濫用。
[1]徐月萍,鄒 薇.我院門診鎮靜催眠藥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17):1 292-1 293.
[2]洪 泠.本院門診處方鎮靜催眠藥使用情況調查[J].中國執業藥師,2009,6(5):11-15.
[3]魏燕華,魏建偉,陳武杰.我院第二類精神藥品門診處方調查與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1):64-66.
[4]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7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