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凡惠 潘學東 張文憲 孔連委 范延華
筆者自2007年以來,采用穴位注射聯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78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40例均為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65歲,病程最短的6周,最長的8年;對照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齡最小的20歲,最大的62歲,病程最短的兩個月,最長的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皮膚性病學》[1]《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①突然發作,皮損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水腫性斑塊,境界清楚;②皮疹時起時落,劇烈瘙癢,發無定處,退后不留痕跡;③皮疹經過6周以上不愈或反復間斷發作者為慢性蕁麻疹。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穴位注射聯合抗組胺藥治療:取雙側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常規消毒,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吸取鹽酸異丙嗪注射液0.6 ml,換6號針頭后注射上述穴位。待患者得氣,在曲池、血海穴施以捻轉提插瀉法,足三里穴施以捻轉提插補法,抽動針栓無回血后每個穴位注入藥液0.1 ml,拔出注射器,按壓針孔片刻,1次/d注射。聯合每日睡前服用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
1.3.2 對照組 予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每日睡前服用。兩組患者均停用其他治療方法,10 d后觀察療效。
1.4 癥狀和體征評分標準 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內容包括皮膚瘙癢、風團數量和風團大小。皮膚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為中度瘙癢,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瘙癢,明顯影響生活和(或)睡眠。風團數量:0分為無風團,1分為<10個,2分為10~25個,3分為>25個。風團大小: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 <1.5 cm,2分為 1.5~2.5 cm,3分為 >2.5 cm。
1.5 療效評定標準 綜合療效評價是以治療前后皮膚瘙癢、風團數量和風團大小總積分計算出治療積分下降指數來判定療效。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級。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顯效:積分下降指數為60% ~98%;有效:積分下降指數為20% ~59%;無效:積分下降指數≤19%;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療效觀察 治療組總有效率96.2%,對照組總有效率72.6%,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4.15,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2例,對照組4例患者出現輕度嗜睡、輕度乏力癥狀,但不影響繼續治療。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療療程,無脫落病例發生。
蕁麻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如病程超過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其病因復雜,約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目前慢性蕁麻疹的西醫治療仍是以對癥治療為主,藥物治療以抗組胺藥為主,可較好地控制癥狀,但治愈率低,且停藥后易復發。
蕁麻疹屬于中醫學癮疹、風疹塊等范疇。中醫也將蕁麻疹分為急性、慢性兩種,認為慢性者多因病久,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耗損,衛外不固,加之風邪侵及,致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慢性蕁麻疹多挾濕、挾虛、挾瘀,治應結合除濕、補虛及活血化瘀進行。
曲池穴為手陽明經之合穴,具有祛風清熱解毒,解表散邪之功效。“無風不作癢”,曲池穴為止癢、治療蕁麻疹等皮膚病之要穴。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胃以補后天之本,益氣血之源,運化水濕之功效,此外還有活血化瘀,瀉熱解毒的作用。血海屬足太陰脾經,可治療各種血證,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配合曲池穴增強其祛風散邪的功能。上述經穴的選擇兼顧了慢性蕁麻疹治療中的祛邪與扶正兩個方面,穴位注射后藥物在穴位處存留時間較長,尚可增強與延續穴位治療效能。鹽酸異丙嗪和鹽酸西替利嗪具有抗H1受體作用,筆者在臨床上發現,應用穴位注射和口服鹽酸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副作用小,作用迅速,治愈率高,且操作簡便,患者依從性高,是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好方法,值得推廣。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