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張長弓
胎膜早破指臨產前發生胎膜破裂,為產科常見并發癥,對母嬰有許多不良影響,胎膜早破易誘發自然早產或醫源性早產。胎膜早破使早產的處理更為復雜化,圍生兒發病率和病死率相當高,臨床處理較為棘手。所以恰當處理早產合并胎膜早破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率的關鍵。本文對我站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胎膜早破合并早產80例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我站收治的胎膜早破合并早產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1];年齡21~39歲,平均27.5歲;平均孕周28~366+周;初產婦66例,經產婦14例;單胎73例,雙胎7例;將孕周28~336+周40例分為觀察組;將孕周34~366+周40例分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孕次、體重、并發癥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胎膜早破的母嬰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褥熱、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臍帶脫垂、極低體重兒和新生兒死亡例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自然分娩、陰道助產、剖宮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母嬰情況比較(例,%)

表2 不同孕周分娩方式比較(例,%)
胎膜早破的原因還不明確,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已經開始重視胎膜并企圖尋找其發病原因。一般認為是創傷、感使胎膜壞死、宮腔壓力異常、胎方位異常、胎膜結構異常、宮頸機能不全、羊水過多、雙胎和巨大兒、孕婦營養不良等,常常多種因素同時存在。胎膜早破一旦發生就不可能逆轉,而早產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胎膜早破。正規的產前檢查對預防早產具有重要意義[1]。
3.1 胎膜早破合并早產的分娩方式 孕周越小,胎兒體重越低,發生頭盆不稱的機會相對較少,可順利通過產道,陰道分娩的機會越大,但孕周越小的胎兒對宮縮壓力的耐受力較差,容易出現胎兒窘迫,同時胎兒顱骨骨化不全受壓容易發生顱內出血。常需助產或剖宮產,使手術產率增加。選擇何種分娩方式應結合臨床實際考慮:在無危及胎兒及母親安危的情況下,應選擇陰道分娩,陰道助產盡量避免。有產科指征者如胎位異常、妊娠合并癥、胎兒窘迫等可選擇剖宮產,但不應一味強調胎膜早破是難產的早期表現而過早施行剖宮產,失去陰道分娩機會。
3.2 胎膜早破合并早產的分娩時機 胎膜破裂后早產的發生較難避免,正確處理胎膜早破可造成延長孕齡、降低圍生兒病死率。資料分析表明,孕28~346+周與孕35~366+周新生兒并發癥明顯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所以對于母嬰情況良好,無感染征象者盡可能保胎至孕34周后終止妊娠,如果出現宮內感染、臍帶脫垂、胎兒窘迫或期待過程中出現無法抑制的子宮收縮,分娩已發動時,無論孕周多少,均應盡快終止妊娠。
3.3 胎膜早破合并早產的處理 胎膜破裂后可導致母嬰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且隨著破膜時間延長出現并發癥的機會增加。因此,應予重視孕期衛生保健指導,妊娠晚期避免過多的陰道檢查及重體力勞動,預防外傷,禁止性生活,多臥床休息。同時提倡采取期待療法,正確使用宮縮抑制劑延長孕周(如利托君、沙丁胺醇、硫酸鎂),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感染(如青霉素、頭孢菌素類、紅霉素),用糖皮質激素促進胎肺成熟(如地塞米松),并可減少新生兒腦室出血的發生[3],陰道擦洗、減少不必要的肛查和陰道檢查,以減少母嬰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胎膜早破的發生存在較多的易發因素,應早期識別胎膜早破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婦科疾病,控制人工流產,以降低圍產兒合并癥和死亡率。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5.
[2]孫福蘭,孫愷,曹彩清.早產406例病因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