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楊光福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上威脅人類生命的常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陣發性胸部壓榨樣疼痛,有時放射至左頸、左肩和左臂,常發生于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持續數分鐘。屬中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中醫認為冠心病心絞痛是由氣滯血瘀所致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心脈不暢,以致寒凝氣滯,不通則痛。若病情反復發作,往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入選12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治療組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38~60歲45例占75%,60歲以上15例占25%,平均年齡(52±9.6)歲。病程2月至5年,平均病程34月。對照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39~60歲42例占70%,60歲以上18例占30%,平均年齡(53±9.8)歲。病程2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32個月。經統計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所有病例均為本院或社區門診病例,符合WHO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1]。符合(1)誘因:勞力最為常見,如走路快、上樓、爬坡、頂風騎車等。亦可為情緒激動或精神打擊所誘發;(2)性質:壓榨性、收縮樣、燒灼感、擠壓等等,等同癥狀有呼吸困難、全身軟弱疲乏;(3)部位:通常位于胸骨后,范圍常為手掌或拳頭大小。也可僅位于牙床、喉嚨或下頜骨。放射較常見:可放射至左臂內側,右臂,雙臂的外側面,腕部或手指;(4)持續時間:多為3~5 min。長者可達20 min;(5)緩解方式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其特點為:①緩解心絞痛的作用是迅速的,一般在3~5 min;②緩解心絞痛的作用是完全的,不是部分的;③口含硝酸甘油可預防心絞痛的發作,并能增加心絞痛的運動耐量。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口服酰胺心安12.5 mg,3次/d;心痛定10 mg,3 次/d;阿司匹林75 mg,1 次/d。
1.3.2 治療組 基礎用藥同對照組,加用中藥離子導入,qd,15 d一療程。藥物組成:當歸30 g,丹參30 g,紅花30 g,桃仁15 g,勾藤30 g,絡石藤30 g,羌活30 g,此7種藥物浸在酒中,浸泡30 d開始使用。
1.4 儀器選擇:LK-EA六合治療儀
1.4.1 操作步驟 ①檢查儀器:檢查儀器處于功能狀態;②電極準備:將浸藥棉平整墊于金屬電極板上;③患者準備:患者取俯臥位,取心俞穴,用酒精棉球清潔局部皮膚;④調節時間:按鈕至25 min,根據患者病情調節電強度,然后按熱療選擇鍵至強檔,4 min后選擇弱檔;⑤定時結束后,有聲訊提示,輸出自動切斷。取下電極板,為患者清潔局部皮膚,協助其取舒適臥位,整理用物。
1.5 療效判定標準
1.5.1 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 ~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
1.5.2 心電圖改善評定標準 顯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T改變恢復正常;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下降,治療后回升0.1 mv,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無效:靜息心電圖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
1.5.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非參數檢驗,u檢驗
2.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 經治療15 d后,觀察患者心絞痛改善情況,見表1。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表(例,%)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表(例,%)
本組研究12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經15 d治療后,心絞痛改善情況治療組總有效率91.67%,對照組66.67%,心電圖改善情況治療組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65.00%,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極顯著(P<0.001)。
冠心病心絞痛治療首要目的是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的發生;其二是減少心絞痛發作及心肌缺血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一般常規西藥治療為“三抗”及調脂治療(即抗心肌缺血、抗凝、抗血小板及調脂治療)。多數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經上述常規治療后可逆轉病情發展,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發生,如在上述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可明顯增加療效。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病機可概括為本虛標實,本虛乃氣血陰陽不足,標實為血瘀、氣滯、寒凝、痰阻等,《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心脈不通,不通則痛,故心絞痛反復發作。由于“心主血脈”,本病無論是虛是實,無論何邪為患,心脈瘀阻仍是其主要病理基礎,因而治療當以化瘀通脈法為主,急則治其標,并貫穿于防治始末,正如《內經》所曰“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我科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中醫內病外治,標本兼顧,運用溫通行氣理論和現代藥學透皮吸收理論,選用當歸、丹參、紅花、桃仁、勾藤、絡石藤、羌活組成制劑。其中當歸味甘辛,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丹參味苦微寒,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紅花味辛,性溫,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將藥物浸在酒中,30 d后用于導入治療。利用透皮吸收原理,達到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止痛的目的,故而療效顯著。
本法操作簡便,價格低廉,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1]沈紹功,王承德.中醫心臟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范.北京出版社,2002:202-203.
[2]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聯合專題組.缺血型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