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軍峰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屬全身性疾病,是兒科常見結締組織疾病病,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系統性小血管炎[1]。腎臟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是主要的受累器官,也是累及腎臟的最常見繼發原因之一。我們應用低分子肝素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入選標準 年齡3~14歲,首次發生過敏性紫癜;未用過激素或抗凝藥物;臨床無腎損害者:無血尿及蛋白尿(尿沉渣紅細胞<5個/HP、尿蛋白陰性);凝血系列正常(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INR、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無出血性疾病;排除標準:已有腎損害臨床證據者,有凝血功能障礙和其他出血性疾病而不適宜用肝素者,合并其他肝腎疾病。
1.2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選標準過敏性紫癜患兒235例,男132例,女103例;年齡6~14歲,單純皮膚型160例,皮膚并腹型39例,皮膚并關節型21例,皮膚并關節、腹型15例。
1.3 方法
1.3.1 分組 將235例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115例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低分子肝素組120例采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程度上無統計學差異,臨床具有可比性。
1.3.2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應用抗過敏藥物(撲爾敏、賽庚啶、氯雷他定片)、改善血管脆性(維生素C、蘆丁片)、H受體阻斷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增加血小板環腺苷酸(雙密達莫)等。低分子肝素治療:采用低分子肝素鈣針,劑量為100 u/kg,皮下注射,1次/d,15 d為一療程,連續應用兩療程。
1.4 觀察內容 首次住院治療癥狀完全消失后出院,再次出現紫癜發作視為復發。紫癜性腎炎參考2000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制定的《紫癜性腎炎診斷標準》[2]為:出現血尿(尿沉渣檢查大于5個紅細胞,高倍視野),同時伴或不伴蛋白尿。觀察兩組過敏性紫癜復發率及紫癜性腎炎發生率,并進行比較。
兩組病例經治療15 d為兩療程,連續應用2療程,依據觀察內容判定兩組過敏性紫癜復發率及紫癜性腎炎發生率,并進行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過敏性紫癜復發及紫癜性腎炎發生情況(例,%)
過敏性紫癜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全身性小血管炎,腎臟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是主要的受累器官。其中30%~60%有腎臟病變,尸檢發現幾乎100% 患兒有不同程度腎病變[3]。過敏性紫癜患兒多于病程1~8周出現腎損傷表現,表現為單純血尿、蛋白尿或腎炎綜合征,也有先發生皮疹而后出現尿異常者。約6%患兒在幾年內可進展為慢性腎炎,多數患兒腎損害較輕,少數患兒因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癥。腎臟病變與預后密切相關,因此,預防過敏性紫癜性腎損害的意義深遠。
過敏性紫癜是IgA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由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免疫復合物沉積于毛細血管引起斑型變態反應,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皮膚黏膜及內臟充血、水腫、出血,同時過敏性血管炎可引起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血液濃縮,促進紅細胞聚集,且循環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著過程可使紅細胞表面正電荷增加,促進紅細胞聚集,這種高粘血癥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易引起血栓,腎臟損傷。
低分子肝素通過激活抗凝血酶III(AT-III)的活性,抑制Xa的形成,能滅活凝血酶,干擾凝血因子的激活,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并能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釋放[4];肝素帶負電荷,能阻止血細胞特別是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降低血粘度,促進血液流動,從而起到治療過敏性紫癜高粘血癥所引起的高凝狀態。肝素可抑制補體系統及白細胞的趨化性,中和許多致炎因子,降低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抗過敏作用,還具有免疫增強和免疫調節的雙重作用,治療過程中少有出血等副作用,常規劑量不需要實驗監測。通過本組觀察,充分說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預防紫癜復發和紫癜性腎炎療效確切,具有應用方便,無明顯毒副作用。
[1]陳星.過敏性紫癜腎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08.
[2]殷蕾.糖皮質激素對過敏性紫癜患兒腎損害預防作用的Meta分.臨床兒科雜志,2007,25(2):148.
[3]薛辛東.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6.
[4]艷燕,肝素預防過敏性紫癜性腎炎腎損害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2,4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