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分娩期的身心狀態對母嬰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產婦的科學健康知識,主要來源于分娩期醫護人員的教育,要保證在分娩期能給予產婦以充分的科學知識宣教,我們對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產婦,進行全程分娩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分娩全程護理是指將產科護士的護理工作貫穿于患者整個分娩期的護理模式,以幫助產婦以最佳的身心狀態盡快完成分娩,母嬰健康度過分娩后康復,保證母嬰健康。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產婦200例,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100例。研究組年齡22~34歲,平均27.3±7.6歲;孕周37~42周。對照組年齡23~35歲,平均27.9±6.3歲;孕周37~42周。二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全程護理模式,對照組用常規護理模式。
1.2.1 評價方法 采用自編產婦心理護理效果評分表評估患者心理護理效果,從產婦入院待產至分娩后72 h,逐項評分。同時對母乳喂養率、新生兒體溫、睡眠、及黃疸發生率進行比較。
1.2.2 統計方法 用SPSS12.0進行統計,以P<0.05(雙側)為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
1.2.3 分娩全程護理方法 在接到產婦入院待產通知后,科室指定專門護士,作為該產婦的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分娩全程護理。分娩全程護理從接到產婦入院待產通知開始,一直到患者分娩后三天為止。分娩全程護理護士并不取代科室其他護士工作,只是與其他護士協同工作。
1.2.3.1 分娩前護理 責任護士要主動熱情接待產婦,介紹病區及產房環境,解釋分娩全程護理模式的規范,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觀察,對產婦的心理與生理狀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通過模型演示,讓產婦對分娩生理的過程有一個大致了解,消除緊張害怕心理;這樣有利于產婦對分娩過程進行配合,樹立起正確的生育觀和良好健康的分娩行為,充分作好迎接即將來臨的分娩的心理準備。
1.2.3.2 產中護理 產時由責任護士陪伴,提供一對一專人護理,按照導樂式分娩程序進行指導。持續給予生理上的護理和心理上的指導,隨時提供產程進展中的情況,盡最大可能滿足家屬與產婦提出的合理要求。在宮口開全后,責任護士親自把產婦送到分娩室,一直陪護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指導產婦正確地進行配合,包括如何屏氣、呼吸、用力等,接產時責任親自上臺助產,讓產婦在親切和信任中主動配合完成分娩。責任護士可以通過表揚鼓勵性語言來指導產婦如何應對疼痛及不適,如何使用產力,如何配合分娩,從而給臨產婦心理支持。
1.2.3.3 分娩后護理 鼓勵產婦在2 h內自行排尿,指導產婦合理飲食,以防便秘,促進產后恢復。每0.5、1、2 h為產婦按摩子宮1次,以防止宮腔積血。加強對新生兒的護理,尤其是注意新生兒的皮膚及臍部護理:每日臍部換藥1次,防止臍部感染,若有特殊情況時可增加換藥次數,防止出現并發癥。幫助產婦尤其是年輕的初產婦,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在新生兒娩出后立即斷臍,清潔皮膚,在分娩后30 min內讓母嬰裸體皮膚接觸;新生兒產后要盡早建立有效的吸吮[1]。產后2 h把母嬰送回病房,并做到母嬰同室,教會產婦正確的喂奶方法。在產婦出院前,要根據每一位產婦個體實際情況,適時做出有針對性的出院指導。
2.1 二組產婦的滿意度比較(見表1)。
2.2 二組新生兒母乳喂養率比較(見表2)。

表1 二組產婦的滿意度比較(χ2,%)

表2 二組新生兒母乳喂養率比較(χ2,%)
2.3 二組新生兒體溫、睡眠、及黃疸發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二組新生兒體溫、睡眠、及黃疸發生率比較(χ2,%)
不少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對分娩過程不了解,對醫院住院環境有恐懼感,無新生兒的照顧經驗,分娩后要立即適應做母親的角色,這是一份心理應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否順利度過應激與產婦自身的個性、家庭支持、對分娩的認知等相關。有研究發現,產婦對住院有心理負擔的占82%,在分娩中有恐懼感占98%,希望有人陪伴占90%[2]。在分娩的過程中,產婦的心理狀態以及分娩時用力等配合正確與否,會對分娩結果造成很大影響,若能在分娩整個過程中,給予產婦全面的護理與健康教育,可以使孕婦疼痛等不適癥狀減輕,消除緊張害怕心理,產婦能主動控制和參與分娩過程,對保障母子健康平安起到積極作用。為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和社會發展過程人們對生育、健康及醫療保健需求變化,婦產科護理模式勢必隨現代護理發展趨勢作出相應調整[3]。
我們根據產婦的需要,開展了分娩全程護理模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產婦的滿意度有了明顯提高,科學育兒的理念也得到落實,純母乳喂養率由90%上升到98%,新生兒黃疸、體溫過低發生率明顯下降。我們認為,在產前對產婦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包括乳房護理,使產婦對母乳喂養有更科學的認識,能更好地落實母乳喂養。同時,在產后30 min即讓母嬰裸體皮膚接觸,一是有利于母嬰情感的溝通,而且新生兒有效的吸吮,能刺激產婦大腦中釋放足夠水平的催乳素,促進初乳的分泌,從而在生理上提供了母乳喂養基礎,在心理上形成情感的依戀,使母乳喂養率明顯提高。早期母乳喂養,可以使新生兒黃疸發生率降低,保持正常體溫,有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
[1]武華玲.早吸吮的觀察與分析.齊魯護理雜志,2000,6(1):18-19.
[2]徐斌,王效道.心身醫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120.
[3]陳華,王雅玲.孕婦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中華婦產科雜志,1994,2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