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春
在醫學日益發展的今天,靜脈輸液仍作為一種快速、有效的補液治療方法,人們往往重視“無痛注射”和“一針見血”,卻忽略了輸液完畢拔針時經常發生的問題,如拔針疼痛、拔針后出血、皮下淤血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但要做到“無痛注射”,還必須做到“無痛拔針”、保證拔針后無出血、淤血現象。因此,我們對拔針的方法進行了探討,摸索出一種較好的拔針方法,我們將其稱為改良拔針法,并與傳統的拔針法進行比較,很受患者歡迎。
1.1 資料 采用隨機分組對照分析的方法選擇本院住院的200例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45歲。所有患者均為意識清楚,判斷能力良好。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100例)與對照組(10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血管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
1.2 方法 觀察組與對照組均有同一名護師操作,另一名護師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對照組是按照護理學教科書的方法[1],常規拔針,即拔針前關閉或不關調節器,揭開固定針頭的膠布或輸液貼,用干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患者繼續按壓3~5 min。實驗組為拔針前將調節器關閉2/3,讓少許液體通過,揭開固定針頭的輸液貼,左手食指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即針尖上方2 cm處)繃緊,右手拇指、食指將頭皮針靠針頭端藥1 cm處的膠管向前反折,壓在針翼處捏緊平行快速拔出針頭,即松開左手食指,并按邱春華[2]等的方法立即用左手大魚際按壓針眼及其上方的皮膚,按壓時間為3~5 min。
1.3 判斷標準 拔針時觀察患者的表情神態變化,詢問患者的感受。表情自然,患者無疼痛感覺,表示無痛;如有皺眉、咬牙、患者叫痛,表示較痛。穿刺點皮下無滲血,只有針眼痕跡,表示無出血;如拔針后皮下滲血,針眼痕跡擴大或血腫,表示出血。
見表1。

表1 兩組拔針的疼痛、皮下淤血比較(%)
從上面的統計表可以看出,在給患者拔針時,采用改良方法,患者無疼痛的有80例,有效率為80%,而傳統的方法無疼痛的為30例,有效率為30%,其效果與傳統方法比較明顯。
這一結論的原理是:進針和拔針,都會產生疼痛,如拔針時按壓不當,還會造成皮下出血,加重疼痛,損壞血管,降低再次穿刺的成功率。拔針時產生疼痛的原因一是穿刺針對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創傷,由于靜脈壁和真皮內有豐富的痛覺神經末梢,當受到的刺激越強時疼痛越明顯。
傳統的靜脈輸液拔針后,用對側手按壓穿刺部位止血,在靜脈穿刺時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往往不在同一點上,按壓方法不當時而引起穿刺點出血;拔針后按壓時間過短也會發生出血;采用干棉簽按壓針頭,管壁受壓,針頭與管壁即產生摩擦力,導致管壁神經受到強刺激,只壓住皮膚穿刺點,卻忽略了血管穿刺點,即使拔針速度再快、按壓時間再長也容易引起疼痛并形成皮下淤血,從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改良拔針法:一方面在拔針前將調節器關閉2/3再拔針,可有效防止較多液體從針頭流出,同時反折頭皮針管減少了血液返流空間,防止血液回流至頭皮針膠管內,而避免了液體和血液污染患者皮膚、被褥或地面等;另一方面由于用輸液貼上的小紗塊及大魚際肌肉按壓,壓力作用于皮膚和血管壁的面積較大而均勻,且完全按壓了皮膚及血管的穿刺點,單位面積上的壓強較小,所以,既可減少穿刺點出血形成淤血,又可減輕已被穿刺而損傷的血管壁和真皮的刺激強度,使患者的疼痛不適感減輕。
通過臨床實踐,認為新拔針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不增加醫療成本,也無過多程序,值得大力推廣。
[1]殷磊.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3-254.
[2]邱春華.兩種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