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碰華 吳靜冰 鄭若菲
隨著醫學的發展,呼吸機功能不斷完善,機械通氣已成為臨床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手段[1]。使用呼吸機時氣道濕化是人工氣道護理的主要環節,其效果直接影響人工氣道護理的質量[4]。本研究對180例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對呼吸機濕化器采用不同的加水方法進行臨床效果的評價與分析。
1.1 臨床資料 將2010年1~5月在我院內科ICU使用呼吸機的患者180例,隨機分組,對照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齡31~78歲,機械通氣時間3~10 d。實驗組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齡28~75歲,機械通氣時間2~12 d。2組均使用西門子servo-s型呼吸機,濕化器溫度均設置在35~37℃。2組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診斷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分析,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使用傳統加水法 呼吸機濕化器內加滅菌注射用水至刻度處(約250 ml)待水快用完時(約需4 h)斷開呼吸機回路管道,再次注入滅菌注射用水至刻度處,如此反復間斷加水。
1.2.2 實驗組使用靜脈輸液泵持續加水法 呼吸機濕化器內加滅菌注射用水至刻度處,將一瓶500 ml滅菌注射用水連接一副一次性輸液器,懸掛于輸液架上,取下頭皮針,將輸液器與呼吸機濕化器上注水孔相連接,再將輸液器軟管正確安裝在靜脈輸液泵上,設置參數以每小時62.5 ml的速度持續滴入,以保持呼吸機濕化器的水量始終在刻度水平。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從表1呼吸機濕化器不同加水方法從通氣不足、血氧飽和度下降、患者不舒適感、痰液粘稠等四方面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

表1 呼吸機濕化器不同加水方法的效果比較例(%)
3.1 機械通氣時,氣體通過人工氣道進入下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的加溫和濕化作用,加上機械通氣時往往增加通氣量,未經溫濕化的氣體直接進入氣道,必然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結、纖毛運動減弱、排痰不暢,容易發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繼發感染等并發癥[2]。因此,機械通氣時必須進行氣體的溫濕化。目前臨床使用的呼吸機均配有濕化器,但臨床上傳統加水法存在以下問題:①加重病情:斷開呼吸回路加滅菌注射用水時,造成通氣中斷,引起患者通氣不足,甚至血氧飽和度下降,清醒患者常訴憋氣感;②增加感染的機率:由于反復斷開呼吸回路,增加呼吸機管道的感染機會,甚至有時管道內的冷凝水外濺,也不利與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③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每次加滅菌注射用水需將呼吸回路斷開,再將水倒入呼吸機濕化器,若將水加至所需刻度,每個患者每次至少需要2~3 min;④降低濕化液溫度:一次加水過多,短時間內呼吸機濕化器溫度達不到預設溫度,進入下呼吸道的氣體溫度降低,可能造成氣道平滑肌痙攣而致通氣障礙;⑤由于護理人員工作繁忙或疏忽,呼吸機濕化器水已用完而沒有及時加滅菌注射用水,造成未經濕化的氣體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從而引起不良后果。
3.2 鑒于傳統加水法存在的缺陷,我們采用了使用靜脈輸液泵持續加水法,與傳統的加水法相比,研究結果患者的通氣不足、血氧飽和度下降、患者不舒適感、痰液粘稠的發生率明顯減少(P<0.01)。使用靜脈輸液泵持續加水法可以保持呼吸機回路的密閉性,保證呼吸機連續工作,保證患者氣道通暢。同時也保證了呼吸機回路的無菌,從而大大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也有利于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定時定量地向呼吸機濕化器內加水,使水量始終保持在所需刻度處,均勻加熱,使氣體溫度保持在預設溫度,對下呼吸道的濕化與溫化起到良好的作用[3]。如滅菌注射用水滴完時,靜脈輸液泵會自動報警提示輸液器管道有氣泡,我們只需再更換一瓶滅菌注射用水即可,避免呼吸機濕化器水用完對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同時大大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5]。
通過對呼吸機濕化器不同加水方法的臨床實驗研究,使用靜脈輸液泵持續加水法明顯優于傳統加水法,值得廣泛推廣。
[1]徐麗華,錢培芬,周嫣,等.重癥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08.
[2]蔡少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診斷研究進展.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0,12(9):566.
[3]宋志芳.現代呼吸機治療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66.
[4]彭剛藝.急重癥患者的護理.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68-69.
[5]胡曉俐,劉梅玲.護理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分析.現代護理,2003: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