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洪
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是由M和B亞基構成的雜化型二聚體,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的外漿層,是心肌酶譜中最有特異性的酶,從80年代起公認為心肌酶學診斷的“金標準”,應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診斷[1,2]1979 年Gerhardt等人首次報道用免疫抑制原理測定CK同工酶,免疫抑制法以其快速、靈敏、定量且可進行自動分析等優點適合常規檢測,隨著方法與試劑不斷改進與完善。用免疫抑制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國內各實驗室已廣泛使用,然而由于方法學的不完善以及其他可引起腦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升高的因素,臨床上常出現所檢測的CK-MB活性假性增高的現象,甚至還會出現CK-MB活性高于或相當于總CK活性的情況[3]。我科為了進一步了解免疫抑制法檢測CK-MB是否受標本溶血的影響,用三組不同溶血標本進行分析比較,同時進行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與CKMB的相關關系。
1.1 標本選擇 本文資料根據我院2009年2月住院患者及健康體檢人員血清標本90份。其中CK-MB活性高于總活性的30例患者血清、30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30例健康體檢者血清。30例患者CK-MB活性高于總活性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48±15歲(6~80歲)。30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47±14歲(6~78歲);對照血清標本30份,均為本院健康體檢者(非孕),平均45±11歲(20~76歲)。三組病例的年齡、性別經統計學處理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和試劑 儀器美國貝克曼CX7,試劑為中生公司提供試劑盒,游離血紅蛋白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自配試劑。
1.3 方法 CK-MB速率法雙試劑,主波長340 mm,副波長410 mm,樣品量 10 μl,試劑量 A 液 200 μl,B 液 50 μl,反應時間180 s,終點讀數為120 s,溫度37℃。游離血紅蛋白按《臨床檢驗操作規程》[1]操作。
三組病例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三組病例檢查結果比較
CK由M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組合成CK-BB,CK-MM,CK-MB三種同工酶,在細胞線粒體內還有另一種同工酶,稱之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腦、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則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極少。
在急性腦外傷、癲癇時BB明顯增高,惡性腫瘤(如惡性組織細胞病)因胚胎化細胞產生BB增加,這些患者的血清在應用M亞基的抗體封閉法測定CK-MB活性時,也可見所謂的“CK-MB”增高,但實際是BB增高。CK-BB、巨CK、線粒體CK以及某些CK的變異體都不會被M亞基的抗體封閉,這些均致CK-MB結果偏高。
免疫抑制法測定CK-MB活性的原理是,通過抗CK-M抗體抑制M亞基的活性,測定B亞基的活性,正常血清中CK-BB含量極微[3],用一般的方法檢測不出,故將結果乘以2便可大致代表CK-MB的活性。顯然凡是可使CK-BB升高的疾病均可影響CK-MB的測定,使其假性增高。
由于免疫抑制法測得CK-MB/CK>50%的患者血清CK總活性均<200 IU/L,而電泳結果顯示CK-MB含量并不高,CK-BB含量明顯增高,說明這些患者并無心肌損傷,而是存在心外器官損傷。所以在CK總活性不高,而免疫抑制法測得CK-MB明顯增高時有必要對CK同工酶進行分析,以判斷CK-MB是否假性增高,排除非心肌來源的可能[4]。
本試驗在免疫抑制法測得CK-MB/CK>50%的標本中,經CK同工酶電泳進一步分離后均出現CK-BB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時在30份對照血清中未出現CK-BB含量增高。由于所選標本患者年齡均>6歲排除了胚胎期肝臟合成CKBB增高的影響,說明腫瘤患者血清中檢出CK-BB的概率遠大于正常人,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符合腫瘤患者血清CK-BB升高可導致免疫抑制法測定CK-MB活性假性升高的說法。
[1]潘柏中.美國臨床生化科學關于冠心病時心肌標志物的應用建議.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0,15(1):5.
[2]黃忠耀,朱洪生,趙函芳.缺血-再灌注心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達及其活性的變化和卡托普利的影響.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6,40(3):207-210.
[3]張秀明,李健齋,侯振江,等.現代臨床生化檢驗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5-140.
[4]馬驄,李艷君,王海東,等.血清CK-MB/CK大于30%的病因分析.臨床檢驗雜志,2003,18(3):16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