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英
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因復雜,涉及家族遺傳、社會環境、情緒變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因此單純藥物治療很難從根本上控制高血壓,需要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治療以提高療效。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們對101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護理干預,療效滿意。
1.1 資料 本組高血壓患者101例,其中男63例,女38例,年齡60~83歲,平均65歲,19例患者有家族史。病例符合老年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無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并發癥。
將本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62~83歲,平均66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60~81歲,平均64歲。兩組病例病情、年齡、性別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行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護理指導。首先評估患者年齡、性別、心理、診斷情況以及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情況。然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的不同制定適合的具有可行性的計劃。最后對患者進行健康講解、發放健康宣傳小冊以及疾病預防小冊。出院時給患者發送健康小卡片,保持醫患之間的聯系。醫護人員經常電話詢問患者的遵醫服藥情況,患者如遇異常情況也可及時電話咨詢醫護人員。通過醫患之間的交流,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高血壓的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規范治療行為,最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方式,有助于提高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對照組僅給予藥物治療,沒有實行護理干預。
兩組患者出院后主要生活行為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服藥依從性及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后主要生活行為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服藥依從性及治療效果比較(例,%)
3.1 老年高血壓的特點 年齡超過60歲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即為老年高血壓,半數以上以收縮壓升高為主,部分患者屬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的混合型;高血壓易引起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血壓波動大,主要是收縮壓易波動,有血壓忽高忽低的特點;在降壓治療過程中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由平臥位改為直立位而出現頭暈目眩時有直立低血壓表現[1]。因此,老年人在服降壓藥期間行動應變緩。老年高血壓常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等多種慢性病,病程長,以致患者顧慮較多,情緒消沉,容易引起焦慮、煩惱、多疑、憂郁等負面情緒。
3.2 心理護理 大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較脆弱,情緒波動起伏大,如壓抑、敵意、心情煩躁、易怒、記憶力減退等。
醫護人員要做到以誠相待,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高血壓的危害,按時服藥的必要性。對待患者周到熱情、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盡可能滿足他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從入院就產生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在患者情緒不佳、態度很差時,護理人員要克制忍讓,做到心平氣和,避免使患者受到刺激。取得患者的信任后,盡可能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壓抑心理,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1]。
心理護理主要以消除患者心理壓力為目標采取措施,消除其多疑焦慮的不良心理因素,平衡機體內環境的穩定,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
3.3 飲食護理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主要是堅持低鈉飲食,一般食鹽量為每天5-6 g,每日脂肪小于30~40 g。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酒、辛辣、油膩和過甜食物,少量多餐,不宜過飽,避免大量飲水。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纖維食物的攝入[2],建立起合理的膳食習慣,即低鹽、低脂、低糖、高纖維素飲食。
3.4 服藥指導 在服藥時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劑量一般從小劑量開始,多數患者需長期服用維持量,不過要注意降壓不能過低過快。患者要遵醫囑服藥,按時、按量、按療程準確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更換藥物。
3.5 日常生活指導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緒穩定,忌生氣暴怒、焦慮憂郁、悲觀恐懼等不良情緒的發生。起居有規律,合理安排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家屬督促戒煙戒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調節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改善血管血液的灌注[3]。可以按自身情況進行散步、慢跑、做操等活動,運動不可過度,每次時間大于30 min,每周不少于3次。
[1]劉敏紅.22例老年高血壓病人的心理護理.中國醫療前沿,2009,1,4(8):98.
[2]張立艷.老年高血壓的特點、治療及護理.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31-132.
[3]陳嫻.52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護理.吉林醫學,2009,3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