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東
小兒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綜合征,也稱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發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臨床上常有惡心、嘔吐、發熱、腹痛等癥狀,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及時發現和治療對維護小兒健康有積極意義。我院應用黃芪注射液治療小兒腹瀉,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組100例腹瀉患兒,于2009年1月至5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男54例,女46例;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4歲,平均22個月;全部患兒急性發病,病程均在3 d以內,每日大便次數在5次以上,大便呈黃色或黃綠色稀水或蛋花湯樣,含有少量黏液;患兒均有脫水表現,其中輕度63例,中度37例;大便鏡檢無紅細胞和膿球,多數為脂肪細胞,可見少數白細胞。患兒診斷依據“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診斷標準[2]。
1.2 研究方法 依據隨機數字表將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均采用相同的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對照組應用病毒唑靜脈滴注,比較兩組療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組間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常規治療方法相同,包括調整飲食、口服乳酶生、復合維生素B,脫水較輕者給予補液鹽口服,中度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必要時靜脈補液,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調,但不使用止瀉劑。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劑量0.5~1 ml/kg,1次/d,對照組靜脈滴注病毒唑,劑量10~15 mg/(kg·d)。兩組均連續應用3~5 d,黃芪注射液由成都地奧集團九泓制藥廠生產。
1.4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建立FOXPRO數據庫儲存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13.0統計軟件,定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用藥后48 h內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或恢復正常,大便性狀正常,患兒精神、食欲恢復正常,嘔吐消失,水電解質紊亂得以糾正;好轉:服藥3 d內大便次數減至4次/d,性狀好轉,精神、食欲改善,腹瀉、嘔吐明顯減少;無效:服藥3 d后每天大便次數仍在4次以上,全身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3]。總有效率 =[(治愈 +好轉)]/總例數×100%。兩組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率82%(41/50),好轉率12%(6/50),治療總有效率為94%(41/50),對照組治愈率62%(31/50),好轉率14%,治療總有效率76%(38/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腹瀉是嬰幼兒的常見疾病,其發病機理多由輪狀病毒引起,在其進入患兒體內后,會迅速損傷小腸微絨毛上的上皮細胞,這種上皮細胞一般帶有成熟的微絨毛,在病毒侵襲的影響下,微絨毛會變性壞死并迅速脫落,形成許多不規則的裸露帶,此時雙糖因不能及時水解而在腸腔大量滯留,導致高滲狀態的形成,引起液體和電解質向腸腔的滲漏,降低了葡萄糖促鈉轉運功能[4],使小腸吸收減少而分泌增多,從而引起腹瀉。
黃芪注射液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主要成分為黃芪,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含有黃芪多糖、黃芪皂苷類、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分,能益氣升陽,扶固正本,可以擴張血管,對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明顯的調節作用[5],并且能夠降糖、調節脂質代謝,黃芪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活性,增加對氧自由基的清除,從而降低過氧化脂質的人體含量,減輕自由基造成的損傷[6];黃芪還能使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增強,促進淋巴細胞轉化,使白細胞數量增加,產生更多抗體,增強人體抵抗力,對輪狀病毒引起的心肌損傷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因而對小兒腹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在常規治療的的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4%,說明黃芪注射液能提高對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90-1299.
[2]段恕成,劉湘云,朱啟镕,等.兒科感染病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22(4):222-237.
[3]劉莎,符州.黃芪的免疫調節作用及其臨床應用.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6,28(4):203-206.
[4]張慧珍.黃芪注射液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的療效觀察.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6):33.
[5]張琦.黃芪注射液治療急性腹瀉42例臨床觀察.國醫論壇,2006,19(3):44.
[6]劉星墻,喻正坤.黃芪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上海醫藥,2005,25(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