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明
分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但是不少孕婦,特別是首次懷孕臨產的婦女,由于沒有生產體驗和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對分娩缺乏心理適應,并進而導致失眠或食欲不振等,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1,2]。本研究通過心理干預為主的系統化整體護理[3]對產婦進行護理,探討對產婦產程和產后出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產科自2007年10月到2009年10月收治住院的足月單胎初產婦100例臨床資料,受試對象滿足下列條件:①足月妊娠待產;②無妊娠并發癥;③無器質、軀體、精神性疾病;且近3個月無明顯心理應激現象。孕37~42周,其中最小18歲,最大40歲,身高153~170 cm,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大中專39例,本科23例,本科以上1例。均為頭位單胎,所有產婦經內診頭盆相稱,宮頸條件好,妊娠無合并癥與并發癥,準備試行順產。另選擇我院以往足月單胎初產婦病例100例作為非心理干預組(對照組),兩組孕婦年齡、孕周,文化程度,職業,經濟狀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住院時病房環境等基礎設施也無明顯變化。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按常規進行檢查和治療,在產前區固定一個責任護士,專門負責全區產前臨產孕婦的管理工作,以使臨產孕婦對產前護理有熟悉感,親切感,也便于熱情接待臨產孕婦。入院后按排清潔、舒適、無噪音、接近家庭的環境,利于初產婦身心的放松,并進行產前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通過與初產婦的交談,給予熱情的鼓勵和支持,讓初產婦知道自然分娩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且有能力自己生下孩子,并知道順產有利于母嬰的健康,增強孕婦對分娩的信心,調動產婦的積極性,使產婦有信任感和安全感4。創造安定的環境,避免不良刺激,影響她們休息并引起精神上的厭煩和緊張。要做具體檢查及分析,仔細觀察有否頭盆不稱,產程進展是否正常,有否潛在其他異常等,如排除產科情況我們對哭喊的產婦采取綜合性的護理方法。科學地交待病情,解除產婦思想負擔,醫護人員講話必須科學、準確、嚴密。打消產婦的顧慮,對發現有異常情況者,在需要產婦配合、醫務人員的處理必須向產婦本人交待病情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決不能加重患者的負擔。指導產婦的飲食和休息,保持產婦的食欲和體力,避免能量供應上的不足,造成宮縮乏力滯產等一系列病變,為此應指導產婦吃營養豐富、多樣化的平衡膳食。
1.2.2 對照組 按常規進行觀察產程,檢查、治療,不進行心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的評估:采用視覺模擬鎮痛評分法(VAS)評估臨產孕婦的鎮痛效果:VAS“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臨床評定以“0~2”分為“優”,“3~5”分為“良”,“6~7”分為“可”,“7~8”分為“差”。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的順產率及孕婦產后2 h平均出血量。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
2.1 兩組孕婦疼痛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孕婦順產率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順產率比較
2.2 心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產后2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兩組孕婦產后2小明平均出血量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平均出血量分別是123 ml和195 ml,經采用U檢驗,P<0.01有極顯著性差異,觀察組的平均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因此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孕產婦當然也不例外5。所以了解臨產婦的心理活動對做好臨產婦的心理護理,減輕產婦生產過程中的痛苦,縮短產程,使胎兒順利娩出,保障母嬰健康都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相關研究認為[6],臨產婦由于精神上的恐懼,可導致機體交感神經系統的緊張,使交感神經的功能超過副交感神經的正常抑制功能,造成枘本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即痛閾降低;精神緊張導致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衡,必然產生子宮肌肉收縮功能的紊亂,結果子宮被動擴張,部分宮頸肌肉收縮高度緊張,最后出現難產[7]。此外,由于產婦在臨產期間,精神狀態不同而導致失眠、食欲不振等情況,也對分娩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
心理干預具有積極的意義,可降低孕產婦的心理應激程度,維持分娩過程中生理指標的穩定,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縮短產程,減少出血量,利于順利分娩和產后恢復,提高圍生期保健的質量。所有,我們作為助產人員應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在整個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對孕產婦進行適時、適當的心理干預,增強孕產婦對順利分娩的信心,使她們順利度過分娩全過程。
[1]陶瀅.妊娠婦女焦慮狀態的調查研究.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0,5(31):49-50.
[2]陸建華.孕婦心理特征及心理指導調查結果分析.現代康復,2000,3(4):437-438.
[3]張金燕.孕產婦的心理護理.河南中醫藥學刊,2002,5(64):74.
[4]范玲,黃醒華.對孕產婦的心理評估與干預.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1,3(4):185-186.
[5]葉郁,谷宣.對助產及護理服務面臨新問題的思考.齊魯護理雜志,2004,10(10):778-779.
[6]肖蘭鳳.心理干預對分娩方式的影響.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1(21):1392-1394.
[7]姚艷麗,黃金敬.全程陪護分娩與正常分娩護理探討.中醫藥導報,2009,15(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