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杰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表現在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經營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含英咀華,不但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充實文化底蘊、陶冶精神情操,還可以擴大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強愛國思想、民族自豪感。
但是,由于大多數語文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過分注重字詞句的翻譯、記憶,以及針對考試的應試練習,結果教師教得沒滋沒味,學生學得味同嚼蠟,文言文的美感不復存在,反而成了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工具。時間久了,不僅出現“營養流失”,甚至造成嚴重“偏食”“厭食”的教學現狀。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語文組的老師積極開展了文言文教學有效干預措施研究。
一、調查了解,讓文言文教學有的放矢
為了了解文言文教學的實際狀況,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摸索解決的辦法途徑,使文言文教學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切實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我校語文組開展了文言文學習情況的調查。調查采用書面問卷的形式,以本校三個年級的24個班作為調查對象,涉及文言文教與學的教材(難易度、所占比例、文章質量、需背誦數量多少),課堂教學(你喜歡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自主學習(認為有沒有必要、使用工具書的情況、預習復習情況、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對背誦文言文的態度、能熟練背誦的文言文篇數、學習文言文時的做法),參考意見與建議等方面。并采取隨機調查,抽樣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出初步的調查結果。這些調查數據不僅讓老師們對文言文的教學現狀有了更為清楚的了解,同時為老師們找出工作中的癥結所在、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工作、大面積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學習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二、轉變觀念,讓文言文教學返璞歸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教學的現場我們不曾親臨,但從眾多的古裝戲中可見一斑:他們沒有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地翻譯,沒有條分縷析的講解,有的只是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壽鏡吾老先生那樣的自我陶醉的誦讀。就是在這樣的老師的教導下,大文豪、大詩人卻屢見不鮮。為此,我們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理論學習時間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或搜集學習關于文言文教學的先進理念,或觀摩名師的教學錄像,或就某些做法進行激烈的討論,還對老師們的文言文課堂教學進行跟蹤聽課,并多次舉行課題觀察與分析活動。在不斷地聽課、觀察、講評、修改中,老師們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課堂上我們不在將“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奉為圭臬,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和對文章主旨的獨特領悟、表達。文言文教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和活力。
三、拓展積累,讓文言文教學左右逢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文言文更要有豐富的積累,積累多時自有貫通處。為此,我們語文組充分利用早讀、課前教育和校本課程時間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三字經》《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及初中階段涉及的古詩文,都在誦讀的范圍之內。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配樂朗讀、表演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小組朗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等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在讀中體驗古代的風土人情,在讀中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在讀中享受文言文學習的無限樂趣。除此之外,學期中和學期末我們還會舉行經典誦讀的展示活動:三句半詼諧幽默,小品生動有趣,配樂朗誦高潮迭起……學生精彩紛呈的展示讓我們無比欣慰,因為那是學生深厚積累的證明。
四、競賽激趣,讓文言文教學充滿生機
沒有競賽就沒有動力和進步。抓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的特點,我們開展了配樂詩文朗誦、文言文背誦比賽、文言文課本劇表演、文言文故事大賽、文言文知識競猜等一系列活動,發動學生參與,來促進文言文的學習。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凝聚力,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每一次都給學生以震撼。在比賽中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為以后的學習吸取了經驗和教訓,也為文言文學習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拘泥于“文”與“言”孰重孰輕的問題爭論中,教師要積極地思考和選擇適合學生基礎,適合學生水平,適合學生年齡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惠民縣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