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江
實驗教學大都是在教材的統一要求下,老師的“嚴格”約束下,在教師設定的模式中進行“獨立”的操作,完成學習的過程。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與我們當前提倡的創新教學和實踐教育是相矛盾的。
一、傳統實驗教學與素質教育的距離
在不斷貫徹素質教育的當今,教師由于受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仍以多次復習的方法強化記憶,對于實驗只是停留在應付考試的層面上,而不加重視, 尤其對于中學的演示實驗很多教師的做法都是:教師做,學生看;對于學生實驗,大多采取同樣的實驗儀器,統一的實驗步驟,近似的實驗數據,一成不變的實驗結論。這種“實驗——結論”的實驗教學方法盡管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實驗技能,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方法,但這種方法帶有律條色彩,存在著致命的弊端,即: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接收器和不會思維的機器,學生不是學習的主人,而是律條的奴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學生失去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大膽創新,嘗試開放型物理實驗教學
(一)開放型物理實驗教學的思想
開放型物理實驗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利用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習物理知識為載體,訓練他們的思維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心理學認為,聯想是學生的天性。由于他們對知識有獲得的強烈欲望,所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是讓學生實踐再創造,從而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怎么辦?靠教師的傳授,毋庸置疑,局限性不言而喻。教師掌握這一方法極為重要,我們所教課本無非包括兩種思維形式:一是邏輯思維,二是形象思維,但無論哪一種思維形式,學生都能在原作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開放型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
1.實驗方法開放:教師提出情景,讓學生研究問題。不局限于課本,只要行之有效,符合物理原理與規律,操作簡單的方法都是可取的。
2.實驗原理開放:實驗方法的開放必然帶來實驗原理的開放,因為不同的實驗方法體現了不同的實驗原理。
3.實驗器材的開放:實驗器材由學生根據實驗原理與方法,自己選定所需的器材或自制器材或代用器材。
4.結論開放:盡管實驗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但得到的結論會有所差別,甚至是不同的結論。這樣可激發學生思考“是誤差的原因,實驗方法和原理的錯誤,還是做出結論本身有錯誤?”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開放型物理實驗教學操作過程中的策略
1.教師必須在思想觀念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的創造者”。由教師提出實驗目的,創設實驗情景,把學生帶入角色——科研工作者。因此,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再僅僅是傳授和教導,而應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自主的學習情境和途徑。實驗目的與實驗情景的創設要求教師語言精煉,可從引人入勝的物理學史故事、現代科技成果、報載科技動態、新聞等入手。
2.以學生舊有的知識為基點,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同座位或鄰近座位相互討論,使之各抒己見,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新的東西,總是要以原有的知識作為基點,需要現有知識的支持,所以教師在啟發學生時,需切合學生的這一實際情況,不能脫離物理教材與物理學科實驗的特點。
3.學生獻策——學生自己講授自己的方法。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體現了不同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法給予評價,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可以質疑、答辯,起到開闊學生思路、熟練運用知識、訓練思維能力掌握思維方法的作用。
4.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出真知,一切理論的東西要通過實驗去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使知識得到升華與飛躍,可以采用分組實驗的方法,使自己的認識在實踐中得到飛躍,并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5.做好總結,寫出實驗報告。要求每個同學按實驗目的、要求寫出實驗報告,培養書面表達能力。
(四)開放物理實驗教學的意義
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作答。從他們所能理解的生活經驗,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把學生的這種需要在開放式的實驗教學中獲得滿足,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求知欲的積極性。這種方法注重的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僅是掌握知識的數量,而且要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提高思維水平的創造能力。物理學家勞厄說:“教育無非是當一切所學的知識全部忘掉的時候,最后所剩下的東西?!币簿褪恰八枷敕椒?習慣和能力”,這些“緘默”的知識,在默默地陪伴學生,發揮作用,讓學生受益終生,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同知識相比,方法和能力更重要。
在開放實驗教學中,學生不受現行課本傳統模式的約束,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肯定后,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索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知識,而更重要的是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了思維,使他們具有了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具有普遍提高學生質量的作用,從而達到向素質教育接軌,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中學生之目的。
以上僅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如有錯誤或不足,望各位領導和同仁給予批評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縣上板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