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云俠
摘 要:探究式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以審慎定題為基礎,以教師主導為原則,以務求實效為目標,克服隨意性,避免單向性,力戒低效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關鍵詞:探究活動課 審慎定題 教師主導 務求實效
探究式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地位和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筆者對如何開展探究活動存在許多困惑和疑問。認真研讀《中學歷史教學》2008年第7期上王俊昌老師做課、葉小兵老師點評的《〈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啟示〉探究活動課教學實錄》后,心中豁然開朗,困惑和疑問迎刃而解,原來探究活動課應該這樣上。
一、要以審慎定題為基礎,克服隨意性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啟示》探究活動課的教學,是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確定的探究題目,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具有探究、思索的價值。這啟示我們:審慎定題是成功搞好探究活動的保證。
在確定探究題目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水平等,要選擇那些難度適宜、能夠顯示出學生某種程度的獨立見解、判斷力、創造精神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答案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既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盡可能設計有層次的問題鏈,注意問題之間的過渡和銜接。要選擇那些具有多重性質的歷史事件、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與現代生活有一定關系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鋒就會積極、主動。
二、要以教師主導為原則,避免單向性
葉小兵老師對王俊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這就糾正了一些老師的錯誤想法,認為在探究教學中,拋出一個問題任由學生討論,自己只是起到組織者的作用。
其實,開展課堂討論,教師任務不是輕松了,而是更重了,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課前準備來看,王俊昌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十三條材料,其中十一條是從史學著作中選取的原材料,可見準備的充分、精心和任務的繁重。教師在課前方面的準備,除了對問題的相關方面有一個整體、系統的把握外,還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前輔導,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資料,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與方法提煉觀點,如何編寫提綱,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同時,教師還應對課堂如何開始探究,采用什么探究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設計。
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啟迪和引導作用,主要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發現并肯定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同時,對討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糾正。但必須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是討論的參與者與引導者,而不是討論的裁判,不可暗示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對于大多數學生認識不清的重要問題,教師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導發言者和其他同學共同發現錯誤,走出誤區,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教育。
三、要以務求實效為目標,力戒低效性
很多教師評價探究活動的效果時,往往用“耗時低效”來概括。不可否認,這種狀況在實際的教學中的確存在。而王俊昌老師的這節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使學生掌握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和啟示,獲得了深厚的情感體驗,確實是“最有用的一節課”。
要改變探究活動教學“耗時低效”的狀況,教師必須督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熟悉教材,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并注意總結,這點尤為重要。探究活動是學生思維發散的過程,必然會出現觀點分散的局面,因此在探究結束前教師一定要做簡單的總結,充分肯定學生獨立思考并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態度和主動精神,并對學生學生運用的探究方法予以適當的總結和引導。如要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評價,不能以今天的標準苛求古人,要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不可以偏蓋全等等,使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綜上所述,我們在進行探究活動教學時,必須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審慎定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全員參與,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最優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賈汪中學高三年級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