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洲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的觀念在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隨之發生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不斷凸現,素質教育的落實真正成為可能。但不管怎樣改,“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工作永恒的追求。
改變歷史課枯燥、單一的說教,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眾多教師努力的方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結合教學實踐,本人也來談幾點看法。
一、充分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基本立足點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系統、深度的解讀。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理清教材各單元內容的編排體系,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到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第二,在細節上要推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插圖、提示語言,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教材鉆得越深、越熟悉,課堂教學就越得心應手;再次,在教學上采取“靈活設計”的策略。教師除了實現設計一些預備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映情況,及時捕捉課堂上的有效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
二、解讀學生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
解讀教材固然重要,但充分了解學生同樣不可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而是學習的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構建。充分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歷和知識背景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教學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學《秦王掃六合》一課時,考慮到部分學生已經通過各種媒體對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上課時我先把“評價秦始皇”這一環節提前,讓學生從影視中談談對皇帝的認識,通過師生談話,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意義。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入手,設計了一幕歷史劇:有一米商,從燕國買米,到秦國販賣,買賣方再加上一解說員共三位演員,隨著劇情的發展涉及到戰國時楚國、秦國兩國不同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這幕劇既反映了戰國時代各國經濟交往的情況,也說明了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意義。我們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才能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識、收獲和學科感悟。
三、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點
有位名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我在教學中常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依據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目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能經常運用思辨學習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新思維能力。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一個合作探究的課堂,拓展思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在教學中,我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上課時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對幾十”的面對面講授方式,而分若干小組。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以小組為單位分作若干組。教室里改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為現在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營造民主、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學習成為現實。
比如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教學中,我把全班分作三個小組,分別代表亡國論派、速勝論派和持久論派,通過三個場景重現當時的歷史,探索不同的抗戰道路。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當時的國情和救國方案進行探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認真積極思考,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有效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活用教學資源是有效教學的發展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準備教案時的大量資料及信息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和錄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送信息,這樣的信息來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隨著電腦科技的普及,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從網絡中查找到學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完整,教學方法更加多樣、靈活。教師制作出內容豐富的課件,借助先進的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點對點、面對面的學習。還有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善于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善于利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機遇”。如學附近的歷史遺跡、展覽館或博物館等,可安排調查、參觀等活動;可利用某個歷史紀念日,如“南京大屠殺”,“西安事變”等布置學生畫一幅畫,表達自己最想說的話等等。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揮,取決于教學中情、趣、理的挖掘等等,因此我們要不斷提升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的舞臺,讓學生真正從課堂中得到實惠。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