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蘭
中國經濟經歷了GDP增長的“v”形變化后,財稅政策正進行著一系列密集調整,改革的新動向引起了公眾極大關注。
為進一步了解財稅體制改革、結構性減稅計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新理財》特約采訪了高培勇。
應更注重減稅
《新理財》:此前,福布斯雜志發布了一個“全球稅收痛苦指數排行榜”,把中國排在全球第二,中國由此被指責為“高稅負國家”。事實上呢?
高培勇:事實上,單拿稅收制度作為參照系,中國不能算輕稅負國家,但有一個問題常被忽略,即稅收制度中規定的稅負僅是名義稅負,除此之外還有實征稅負。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按照稅法規定,百分百地征收到所有稅金,比如實征稅負比較高的國家——美國為83%,日本為90%多一點,所以對比國家間的稅負輕重還要看實征率。1994年,我國實征率為50%,到2003年,達到70%,僅此一點,中國稅負較低。
目前,老百姓普遍有稅負在提高的感覺,其中一個原因:實征稅負和名義稅負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而縮小的原因在于稅收征管力度加強。這說明中國稅務機關的作用空間非常巨大,未來可提升征管水平的空間同樣巨大。
《新理財》:名義稅負與實征稅負之間差距達30%,是否說明中國偷稅漏稅的情況很嚴重?
高培勇:如此大的差距與中國國情有關。改革之前,雖然名義上保留工商所得稅,但實際交稅的主要是國企,而國企與政府部門的關系是不同“口袋”的關系,那時稅法的制定與執行并不那么規范,此階段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稅收。現行的稅制在1994年才開始實施,運行的時間較短,需要一個學習與提高的過程。
而且,還涉及稅收部門的征收能力。事實上,稅收部門與非國有單位打交道的時間不過30年,其征收水平也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到目前為止,成效已經比較顯著。
《新理財》: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稅收制度將做怎么的調整?哪些必須取締,哪些必須堅持?
高培勇:今年我國財稅政策基本會延續去年的政策,但對實施的力度、節奏和內容等將進行局部微調。
至于怎樣微調,我主張從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增支和減稅相比,更注重減稅;其二,增加投資性支出與增加消費性支出相比,更注重增加消費性支出;其三,直接給錢與完善保障相比,同時兼顧。
最重要的是《預算法》修訂應該盡快破題。現行的《預算法》是1994年推出的,當時的經濟環境與現在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2010年要把《預算法》的修訂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礎上研究其他法律的改革問題。
“轉方式”也是政治和社會問題
《新理財》:您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將現在稱之為“后金融危機時代”,這個時代有什么特點?
高培勇:通過這次危機,我們看到了兩件事:一是中國之所以卷入金融危機,深層次原因歸結為經濟發展方式不適應;二是目前所有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例如,美國決定把研發費用提高到占GDP比重的3%,歐盟也開始向節能減排方向轉變,并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等。也就是說,經過這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后,達成了一個共識:既有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必須轉變。
通過這兩件事,現在再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和危機聯系在一起。舉個例子,以前談收入分配,常說縮小收入差距,現在則賦予兩層不同的含義:一是中國內需較低,原因在于收入不均;二是在金融危機過程中,各國都注入了大量“流動性”,而這些被注入的“流動性”終歸要釋放,何時釋放?集中釋放還是分散釋放?對此,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通脹預期的說法。如果收入分配問題解決不好,一旦與“通脹”相碰頭,極易引發社會動蕩。所以現在談收入分配時,它的份量不同以往。
因此,說今年是一個什么年份的時候,“后金融危機時代”更貼切,我們現在看到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
《新理財》:1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說,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
4月1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逐步提高我國直接稅的比重;在統一稅政前提下,研究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推進修訂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等。
那么,謝旭人部長的發文是否是一種回應的態度?是否意味著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面紗已經揭開?
高培勇:這是長時間以來總結出來的改革發展方向,所有改革方向都是深思熟慮,長期醞釀的結果。正如我上面所說,我們現在推進的財稅體制改革,是必須從政治、社會的高度來權衡的,是一項必須綜合協調推進的工程。
改革須有法律框架
《新理財》:就稅制改革、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如何匹配、預算法修改這些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話題,未來可能有哪些具體動作?
高培勇:其中大部分都不可能在今年實踐,每一件都得慢慢推進,所以首先把他們納入“十二五”規劃,給它一個法律的框架制約。
其次,扎實地做一些基礎工作。一旦決定寫入“十二五規劃”,就一定要確保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絕不能像“十一五”規劃那樣。實際上,這些內容中的一部分已經寫進“十一五”規劃,但沒完成,現在將它搬到“十二五”規劃中,希望不要再出現“規劃內容”搬家的事。
最后,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要在實施過程中,發揮更積極主動的作用,以帶動其它部門,乃至整個社會支持財稅體制改革的實現。
《新理財》:您一直著力于推動中國新一輪財稅改革,作為研究者,在此輪改革中,您認為如何平衡政府、財政部門、稅務部門之間的權益與責任?
高培勇:任何部門、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點,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沒必要看得過大,因為大家都在為國家做事。對待同一問題,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更多的源于所在的位置和對事件的體味。比如,各政府職能部門可能更多地看到本系統內部的事情,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地看到本管轄區域內的事情,但他們之間有一共同點:踩著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點”,將中國引向復興之路。
我本人作為研究人員,要做的是更多地了解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著力點,以及把握中國國情的特殊之處,迅速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只有真正了解理論與實踐,并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社科院才能真正起到“智囊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