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文
“還在談判和運作當中,五一節后還有一輪談判。”4月30日,深創投基金經理張劍斌說。
記者很詫異:深圳的兩只子基金推進的速度應該最快,但現在仍在談判。
理由很簡單,首先了解一下受托機構——深創投。
深創投作為最早探索政府引導基金的本土創投企業之一,自2007年1月,在蘇州成立該地區的子基金以來,采取了“民族打法”,即立足深圳,面向全國,進行“連鎖布點”。到目前為止,已經投入運作和正在簽約注冊的政府引導基金近30只,規模接近50億元。
在深創投董事長靳海濤看來,這種“民族打法”既解決了項目源的問題,又實現了低成本擴張,一舉兩得。
但提出質疑的也不在少數:且不說投資當地還是全國,僅僅是在當地注冊、辦公,這一點就已經讓許多人分身乏力。還有vc挪揄地說:真佩服深創投龐大的隊伍,換成我們,都沒那么多人守在那么多的城市里。
“這樣建網絡的好處很多,第一,解決了募資問題;第二,拓寬了項目來源的渠道;第三,與政府形成互動關系,現在企業做項目也要面向全國,會涉及許可證、稅收、土地等很多問題,與政府關系好,可以方便為企業提供環境優化的服務;第四,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收益。”深創投董事長靳海濤曾說。
當年,深創投決定要做政府引導基金的時候,“引導基金”還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從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的“做的不錯”,張劍斌將成功的關鍵歸結為“市場化”。
據了解,深創投的“市場化”,主要表現在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上。一種是政府出資部分有優先清償權,不收取投資回報,只收取固定收益(約為一年期國債利率);另一種,政府采取階段性參股,約定五年后退出,退出條件為原始投資加一定回報。兩種方式都意味著基金項目退出后產生的投資收益由商業化股東分享。
“市場化注定競爭激烈。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主要是外資和國內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基金。雖然也有壓力,但我們也有優勢。”張劍斌說。
首先,政府和國資委的支持不僅僅是在資金鏈上,也在政策上。相對寬松的中央政策使初創期的政府引導基金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可謂占盡天時。
而且,深圳本身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風險投資機構落戶在深圳,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優質及龐大的融資平臺。而這帶來的必然是極高的溝通效率,使得深圳的政府引導基金從融資機構的選擇上就比其他人快了一大步。此為地利。
至于人和,自然就是深創投的專業團隊,這支團隊在深圳及其他區域近4年來總共投入基金將近三十支,鮮有敗績。
說到難處,張劍斌顯得很樂觀:“難處無非是各地政府的政策不同,有些投資會有一些限制,但是深圳本身的投資環境還是比中西部好很多,所以這些問題在深圳很少遇到。”
據張劍斌介紹,現在福田區政府引導基金已經上市,是現階段深圳引導基金做得最好的一只。至于此次采訪中要了解的兩只子基金,雖然還在談判和運作當中,但深創投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