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文
在國內引導基金普遍面臨投資難問題時,蘇州園區引導基金卻做得有聲有色。作為國內最早的政府引導基金之一,它走過的是一條探索之路。
2006年9月22日,中新創投(蘇州創投集團前身)總裁林向紅,聯手國家開發銀行締造了中國第一只市場化的引導基金——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下稱蘇州園區引導基金)。規模10億元,雙方各出資50%,投資期限13年。
“當時,沒有什么法規,我們只是用了‘引導基金這個時髦的詞,希望能起到一些引導作用而已。”徐清雖然是蘇州引導基金的直接管理者,對于引導基金到底怎么做,她也不知道,但在探索中,她用實際行動回答了各界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政府引導基金要市場化嗎?”
“要。”
事實證明,“市場化”造就了蘇州模式的成功。
第一,還是第一
徐清團隊的前瞻性,不僅僅體現在這次政府引導基金的定位上。早在2003年底非法人制引入的時候,徐清及其公司就已蠢蠢欲動。
“2005年4月1號拿到的執照,在全國工商總局的編號是00001號,像我們這樣的地方性公司拿到全國工商總局1號批文非常難得。”徐清說。
事實證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沒有中毒身亡,徐清和他的團隊也找到7"--只大螃蟹,很快就把目標鎖定在剛剛起步,連概念都沒有的政府引導基金上。
有多艱難?和徐清同時走過這些年的王吉鵬笑而不答。徐清給這段初創期做T-句話的評語:講起來不是故事,而是—本書。
“每天‘公關商務部,而商務部對于初創的政府引導基金也無計可施。”徐清說。
在成立之初的半年里,徐清等人大部分時間花在參會、架構設計、與政府溝通等事情上。有時正學習的政策還未“消化”,政策就又變了,然后再學習。偶爾閑暇時,徐清就去參會,不為別的,只為偷師,回來后就是開會,團隊成員一起頭腦風暴。
最后,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市場化運作,才是LP、GP所期待的模式,也是蘇州園區引導基金的出路。
“必須同股同權,要不人家憑什么和你合作?”徐清明白,既然決定了市場化,就必須做好虧本的準備。
徐清口中的“市場化”并非是喊口號:首先是只做母基金(Fund of Funds),換句話說就是只投子基金,不投項目,不參與管理;其次是以Vc為主,重點關注早期和成長期;再次是合作對象一定要本土成長的華人團隊,因為他們在項目增值方面有足夠經驗,又可管理美元基金;最后是對vc投資無地域限制。
同時,徐清還采用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Vc將境外基金中的一部分資金輸入國內,與蘇州園區引導基金一起成立中外合資人民幣基金。此后半年內,先后成立了6支子基金,規模大多在5億人民幣左右。其中,引導基金投資1億元,其余由Vc投資,這些基金的架構都遵循“一只基金+一個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
最容易的,也是最難的
徐清和李泉生有兩個共同點:先導,現實,但是李泉生可能更“擰”一點。
李泉生,德同資本合伙人,也是徐清首批合作的基金合伙人之一。徐清在提到他的時候有些贊嘆:“他總是第一個去嘗試新東西。”
“采訪對我沒有任何意義,而且會帶來很多麻煩。”回憶過去的日子,他關注更多是實際效益。
“拿政府的錢,最容易,也最難。”徐清在談到政府引導基金的矛盾性時說,政府在投資方面既容易開口,又在一些細節上有較大的制約性。李泉生也同意這一點,但倔強的李泉生有自己的一套觀點。
“難和制約沒關系,政府沒有說不能融資,沒有哪條法文說不能融資。”李泉生的理念核心實際上就在于與政府不斷溝通,以及完全吃透政策。
“這些年基本沒有投過政府限制的行業。”但既然是中外合資的人民幣基金,他也承認,在外匯管制,外匯結算方面,還是“有一些溝通的問題”。清華工科出身的李泉生回答問題時異常嚴謹,這“一些問題”給他的團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總體來說都有跡可循。
政府引導基金初創期,一直都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社會上對GP“拿政府的錢,辦自己的事”的質疑。對于這種論調,李泉生很是疑惑,但有一點他很確定,即在這種不斷加碼的優勢誘惑下,比如政府的項目資源、適度寬松的政策等,以政府引導基金為根基的人民幣基金將會迎來一個春天。
事實證明,李泉生料對了,他和他的團隊身先士卒為身后的眾多VC打開了一扇通往財富的大門。
專業、專業
當多數人還是踩著中外合資人民幣基金的腳印亦步亦趨時,他們忘記了,沒有一雙鞋能適合所有人的腳,中外合資模式亦然。
“非常不方便。”龍騰資本董事楊曉文說,中外合資基金最大的困難來源于其法人地位的不確定性,國內立法的不及時讓中外合資人民幣基金在投資的時候很尷尬。而且來自證監會和其他機構的壓力和不理解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寧可做得慢一點,小一點,但一定要專業。楊曉文這樣評價他們走過的那些日子。
“雖然攤子鋪的比較小,但對于LP的要求很高。首先要精而少,因為我們知道人民幣市場的問題:第一,融資不太容易;第二,國內的LP市場不成熟,因此他們的參與度比較高,但對我們的信任度卻比較低,他們會要求參與每一個決策,如此一來,就淡化了作為專業的基金管理人的作用。”基于此,楊曉文最終選擇了蘇州園區引導基金作為合作對象。
“專業。”楊曉文不止一次地這樣評價合作伙伴,而蘇州園區引導基金不參與管理的策略與楊曉文一拍即合。
“我們的目的,就是把人民幣基金市場做到規范。”楊曉文對人民幣基金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