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事隔數月,波及幾乎所有經濟大國的豐田質量風波仍然余波未盡。我們對這場風波需要抱著冷靜的頭腦。
豐田質量總體還好
我們必須看到,豐田質量風波之所以在美國喧嚷得如此驚人,如此上綱上線,是因為此事已經高度政治化我們對豐田乃至其他日本產品、日本企業需要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根據長期的經驗和研究,相信作為日系車代表的豐田質量總體上還是好的,豐田的質量問題即使存在,總體而言也不至于比美國車更嚴重,更不至于比韓國車差。豐田質量風波之所以引人矚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公司產品質量更好,從而引發了更高的期待:豐田車可能只有1個毛病,別的車可能有5個毛病,但豐田車要做到沒有毛病才能算進步,別的車只要做到4個毛病就算進步了。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能說別的車比豐田還好?豐田此前“擺平”問題的某些手段即使不大擺得上臺面,但也不會比他的大多數同行更惡劣,某些美國政客和媒體實際上是在把所有廠商普遍存在的問題說成是豐田獨有的問題。
“大帽子”誤傷技術創新
在這場質量風波中,對豐田的抨擊主要是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旗號下開展的,但對消費者權益的過度強調必然會走進誤區,最終反而損害消費者權益。消費者的根本權益在于享受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為產品和服務中某些無關緊要的瑕疵索取盡可能高的賠償,而技術創新的某些問題完全可能在大規模實際使用之時才發現,在實驗室中發現不了。
2月23日美國眾議院住房能源和商業委員會聽證會的重點問題之一,是豐田部分車型的突然加速問題,但不少研究已經發現,由于汽車上使用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而車主、外界使用的其他他電子設備、數碼產品也越來越多,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電磁污染可能才是導致豐田部分車型突然加速的真正原因。在這里,我們作為消費者的最大利益不是用“保護消費者權益”之類大帽子索取一時的巨額賠償,以至于嚴重挫傷廠商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而是在“保護消費者權益”與鼓勵創新之間求得平衡,不要以為豐田所受的打擊,別的廠商不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由于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針對豐田乃至其他日本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未必符合事實,強調這一點更有必要。投訴不符合事實,部分可能是錯怪,因為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效果無異于心理誘導和暗示,車禍肇事者們會因此更多地諉過于汽車質量問題而不是自己糟糕的車技。對于這種心理效應,客觀的美國媒體也并不否認。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不能隱含地假定消費者都是溫室花朵式的“嬌寶寶”,只能捧著寵著,受不得一點波折摔打,我們的規則只能按照擁有正常心智的成年人的邏輯制定和執行。
美式審判雙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法律制度的誤區和某些政客的私利動機完全有可能激勵某些“消費者”向“訛詐者”方向發展,任意夸大豐田車“質量問題”給其造成的“損害”。
眾所周知,美國擁有奇特的法律制度,某些成年消費者分明是自己犯了缺乏生活常識的失誤,也能憑借這套法律制度、依靠口舌如簧的律師向企業索取天價賠償,從而造就了因為自己端咖啡燙傷自己腿部而逼迫咖啡店賠償百萬美元、幾十年老煙槍卻向煙草公司索賠上億美元之類奇聞,無意攫取非分之財者沒有必要無條件地站在這類“受害者”一邊。我們不能把美國消費者都當成是純潔羔羊,更不必對美國法律制度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按照美國法規,訴訟雙方,只要有一方要求采用陪審團,另一方就必須接受。在涉及貪污腐敗、殺人越貨之類案件中,陪審團制度有利于維系社會基本正義:但在涉及復雜技術問題的案件中,缺乏相關專門知識的陪審團往往容易受流行偏見左右。并且,美國議員們本來就是可以坐而論道卻不用承擔實際后果,在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之際,在此問題上最保險的做法是對豐田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而不是力圖冷靜客觀。有了這樣一群蓄意要在選舉年借機表演討取選民歡心且在這方面幾乎不受任何道義和國際法約束的議員鼎力支持,有意者的表演肯定會更加聲情并茂,登峰造極。
事實上,日本電視臺已經抓住了一批證據,表明美國不少消費者對豐田“質量問題”的指控實際上是律師事務所誘導乃至導演消費者共同偽造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訛詐。
我們該如何
中日之間的積怨常常妨礙兩國人民彼此客觀看待對方,但在這里我們必須完成思想感情的超越。這起事件具備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政治斗爭、特別是國際政治斗爭雙重性質,隨著事件的發展,至少在美國,其國際政治斗爭成分已經遠遠超過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成分。為了確保日本繼續俯首帖耳規規矩矩走在美國規定的軌道上,美國需要打擊日本鳩山政府的“脫美”傾向,抓住可資利用的機會敲打日本,難道維系強有力的美日同盟對我們有利?
豐田無論如何是一家正當行業的正當公司,是對這個產業發展、對消費者福利作出了不可替代巨大貢獻的領袖級企業,對這樣一家公司的過分苛求也有可能落到中國企業自己身上。君不見,德國企業對豐田風波就頗有兔死狐悲之感。我們難道忘了前兩年中國產品質量風波中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的表演?
我們必須防止外資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但完全可以采用別的光明正太的手段實現這一目標,無須借助豐田質量風波無限上綱。在華外資企業必須依照中國現行法規對中國消費者權益給予足夠的保護和補償,但這不應妨礙我們對如何實現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可持續發展進行冷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