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斌,熊 波
潛艇官兵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生理和心理承受的壓力較大[1]。本文旨在調查潛艇部隊官兵的社交焦慮狀況,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為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從海軍某潛艇部隊中采用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抽取 580人作為調查對象,因填寫資料不完整而剔除 12人,回收合格答卷為 568份,有效率97.93%。調查對象均為男性,年齡 l8~44(25.53±5.91)歲,均排除重大軀體疾病,既往無精神病史,無嚴重認知障礙。銜級:義務兵 142人,初級士官 199人,中級士官 106人,高級士官 30人,軍官 91人;文化程度:初中 47人,高中 (中專)366人,大學 (大專以上)155人;婚姻狀況:未婚 368人,已婚 200人。
1.2 評定工具
1.2.1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2]由 28個條目組成,采用是或否方式,14條用于評價社交回避(social avoidance,SA),14條用于評定社交苦惱(social distress,SD),統計指標為 SA和 SD得分。
1.2.2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3]由 88個條目組成,對每個條目做出是或否的回答,主要統計指標為精神質(P)、內外向(E)、神經質(N)和掩飾(L)4個量表分。
1.3 心理測評質量控制 由經過心理學專業培訓的人員進行統一指導語詳細講解后,現場集中測試,由受試者獨立填寫完成,現場收回。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5.0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
2.1 潛艇官兵社交焦慮狀況 潛艇官兵 SAD總分為 9.20±5.79,根據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信效度的相關研究[4],將 16分定為 SAD劃界分,初略篩查出社交焦慮者 69人,占 12.15%。SA得分 4.63±3.14,SD得分 4.57±3.19,均顯著低于國內大學生常模[5](5.06±3.36,t=-3.28,P<0.01;4.87±3.41,t=-2.24,P<0.05)。
2.2 不同銜級潛艇官兵社交焦慮狀況比較分析不同銜級組的潛艇官兵在 SA與 SD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 1。
2.3 不同文化程度潛艇官兵社交焦慮狀況比較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潛艇官兵在 SA與 SD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 2。

表1 不同銜級組間社交焦慮狀況比較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組間社交焦慮狀況比較

表3 未婚和已婚組間社交焦慮狀況比較
2.5 潛艇官兵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 潛艇官兵在 SA及 SD得分上與 EPQ的 4個個性維度均具有顯著相關性,見表 4。

表4 潛艇官兵社交焦慮與 EPQ的相關系數
根據艾森克理論,EPQ的內外向和神經質二維度,可將潛艇官兵分為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郁質 4種氣質類型。四類型之間 SA、SD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 5。

表5 潛艇官兵四種氣質類型的社交焦慮比較
社交回避及苦惱分別指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及身臨其境時的苦惱感受,回避是一種行為表現,苦惱則為情感反應。社交焦慮不僅使人產生主觀緊張,內在警覺性升高,還會使其社會交往方式也會受到沖擊,并中斷當時的行為,因此焦慮會妨礙社交活動,并使之社交主動性下降[2]。本研究中對潛艇官兵 SAD測查結果初略篩查出社交焦慮者 69人,占12.15%,該比率低于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不同學生群體的調查結果[6-8]。
本研究對潛艇官兵多個不同分組間的社交焦慮狀況比較發現:不同銜級組間義務兵組的社交焦慮程度較低;文化程度較高的潛艇官兵社交能力較好;未婚組潛艇官兵社交狀況較好。對于該結果我們考慮以因素:①義務兵組為“90后”一代,社交狀況較好,其特點和原因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②受教育程度對于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交狀況有積極的作用;③已婚者可能由于生活事件等的多種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顧慮更多,在社交活動中更易產生苦惱情緒、出現回避行為。
本研究也揭示,SA和 SD均與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掩飾等個性特質具有高度顯著相關性,其中SA、SD與“內外向”、“神經質”相關系性較大,說明典型內向(離群、保守、內省、生活過于嚴謹)和情緒不穩(焦慮、緊張、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的潛艇官兵在社交活動中易產生負性的情感反應,并出現回避行為。提示塑造潛艇官兵“獨立積極、輕松興奮、活潑愉快、敢做敢為、樂群外向、隨和樂觀、情緒穩定”的個性特質將有助于改善潛艇官兵的社交能力[9-12]。
[1]王 健,田 堅.戰斗應激反應[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4):479-480.
[2]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1999:241-244.
[3]金 瑜.心理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35-138.
[4]彭純子,范曉玲,李羅初.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在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4(11):279-281.
[5]梁執群,盧 莉,籍繼穎,等.某醫科大學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18-319.
[6]彭純子,鄧盤月,馬惠霞,等.大中學生社交焦慮特征初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4):241-243.
[7]馮 哲,郭濤波,靜 進.某醫科大學貧困生社交回避和苦惱心理特點[J].華南預防醫學,2006,32(5):37-38.
[8]李 波,錢銘怡,鐘 杰.社交焦慮的羞恥感等因素影響模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5):304-306.
[9]Hummelen B,Wilberg T,Pedersen G,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ocial phobia[J].Compr Psychiatry,2007,48(4):348-356.
[10]Fogelson DL,Nuechterlein KH,Asarnow RA,et al.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separable schizophrenia-spectrum personality disorder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the presence of paranoid and schizotypalpersonality disorders[J].Schizophr Res,2007,91(1-3):192-199.
[11]蘇建寧,張新凱,馮艷芳.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模式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2):15-17.
[12]吳薇莉,劉協和.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成人依戀類型與社交焦慮障礙人格特征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