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根
(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人民醫院,江蘇昆山 215324)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秋末冬初發病,潛伏期1~3 d,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無明顯中毒癥狀,發病初期易嘔吐,大便次數多,量大,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輪狀病毒腸炎可導致嚴重的脫水、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無特效治療方法。本文應用潘生丁片劑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5年8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嬰幼兒秋季腹瀉患兒55例,病程均在3 d以內,發病48 h內未接受過藥物治療;年齡4個月~3歲;大便每天5~15次不等,呈黃色稀水樣或蛋花湯樣;發熱,體溫38.5~40.0℃;伴有不同程度的嘔吐、脫水、酸中毒或鼻塞、流涕、輕度咳嗽等;大便常規:鏡檢無白細胞或高倍鏡下<5個;糞輪狀病毒抗原檢測(ELISA藥盒法)均為陽性。其診斷標準符合衛生部1993年下發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將上述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潘生丁治療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對照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兩組性別、年齡和治療前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補液、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度平衡等液體療法的基礎上,對照組給予病毒唑針 15 mg/(kg·d)靜滴;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潘生丁片劑4 mg/(kg·d),分3次口服,連用3~5 d。兩組均不用止瀉收斂劑,體溫高者給予降溫等對癥處理。
根據文獻報道的標準判定。顯效:治療48~72 h內體溫正常,嘔吐停止,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一般情況良好;有效:治療72 h內全身癥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減少,大便性狀好轉;無效:治療72 h全身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以顯效加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SPSS 12.0軟件分析,兩組治療方法有效率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x±s)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08%,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兩種治療方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P<0.05), 即在治療過程中未見與潘生丁有關的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3歲以內的小兒多見,多發生于秋冬季節,也稱為秋季腹瀉,其主要致病菌為輪狀病毒(HRV,屬RNA病毒),可導致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致脫水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機制: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上復制,使細胞發生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呈不規則性且變短,受累的黏膜上皮細胞脫落,致使小腸黏膜吸收水、電解質的功能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引起腹瀉。同時發生病變的腸黏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的糖類消化不全而積聚在腸腔中,從而被細菌分解而產生有機酸,致使腸內滲透壓增加,使水分進入腸腔而引起腹瀉。
潘生丁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主要是抗RNA病毒。經分光濁度測定證實,潘生丁能完全抑制病毒的特異增殖過程,可抑制二氧嘧啶核苷、腺苷、脫氧胞嘧啶核苷等進入細胞內。潘生丁抑制二氧嘧啶核苷通過細胞膜進入FL細胞,并能選擇性地抑制病毒RNA的合成,而治療劑量的潘生丁對宿主RNA的合成卻無明顯影響。潘生丁尚可影響前列腺素的代謝,從而使腸蠕動減慢,分泌減少,增加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有利于腸道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中潘生丁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與病毒唑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臨床療效較好,無明顯不良反應,經濟實惠,不失為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好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方鶴松,魏顧毓,段怒誠,等.腹瀉病療效判定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2]洪慶成,何啟志.兒科病最新治療[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3:88-91.
[3]李小蘋.更昔洛韋聯合西咪替丁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J].中國醫師雜志,2002,4(4):429.
[4]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94.
[5]簡素珍,盧偉志.思密達、山莨宕堿保留灌腸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8):1425.
[6]孫蕊,劉世超.思連康與思密達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143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48.
[7]陸蓓.山莨菪堿與思密達聯合治療小兒病毒性腸炎36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