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文,潘笑逸
(四平市第一人民醫院,吉林四平136001)
新生兒靜脈營養主要用于兒科新生兒病房尤其是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因患兒不能或不耐受腸道喂養,而需要腸道外營養即靜脈營養。本文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新生兒靜脈營養的臨床效果及應用方法進行了探討。
將病房2003~2004年收治的用糖鹽水營養支持的病例45例作為對照組,2008~2009年收治的應用靜脈營養液支持的48例作為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
臨床中筆者根據患兒體重、日齡精確計算每日所需液體總量[1],見表 2。

表2 患兒每日所需液體總量(ml/kg)
對照組根據每日所需液體總量減去經腸道喂養量剩余量給予糖鹽水補充。觀察組則將剩余量按比例配制成含有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靜脈營養液輸注給患兒。其中氨基酸于生后24 h從0.5 g/kg開始每日遞增0.5 g/kg,足月兒達3.0 g/kg,早產兒達 3.5 g/kg,故氨基酸量(ml)為(0.5~3.5 g)×kg/6%。 脂肪乳于生后 24 h 從 0.5 g/kg開始每日遞增0.5 g/kg,總量不超過3.0 g/kg,故脂肪乳量(ml)為(0.5~3.0 g)×kg/20%。 10%氯化鈉量(ml)為(2~3 ml)×kg/1.34。 10%氯化鉀量(ml)為(1~2 ml)×kg/1.71。 水溶性維生素(ml)為 1 ml×kg。 靜脈營養液量減去氨基酸、脂肪乳、氯化鈉、氯化鉀、水溶性維生素量剩余為葡萄糖總量,葡萄糖輸入速率一般從4~6 mg/(kg·min)開始,葡萄糖濃度一般為 8%~10%,或根據血糖濃度進行調整,但應小于12.5%,葡萄糖溶液以 5%(x ml)和 25%(y ml)混合配制,公式為:5%x+25%y=所取葡萄糖輸入速率×kg×60×24,其中 y=葡萄糖總量-x。 將上述計算所得氨基酸、脂肪乳、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維生素混合,即為一天靜脈營養液,混合方法為在無菌操作臺上先將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維生素混合后加入營養袋中,然后將氨基酸加入,最后將脂肪乳加入,邊放邊輕輕混勻,于24 h內勻速以注射泵泵入[2]。

表1 兩組資料比較
觀察組每日平均體重增長15.8 g、硬腫癥發生2例、壞死性小腸絲腸炎(NEC)2例、吸入性肺炎4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時間12.3 d、治愈率91.4%。對照組體重增長9.6 g、硬腫癥6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2例、吸入性肺炎3例、死亡5例、平均住院時間17.6 d、治愈率78.5%。
在新生兒疾病治療中常常遇見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顱內出血、硬腫癥、早產兒、低體重兒、消化道畸形等患兒,由于不能耐受腸道喂養,靜脈營養可提供足夠的熱量,保持正氮平衡,防止內源性蛋白繼續消耗,支持免疫功能,還可以保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補充,保持體液平衡、電解質平衡和代謝功能的穩定,使患兒度過呼吸衰竭、出血等難關[3]。在臨床應用中,靜脈營養方法力求在以下幾方面細化:①維持血糖穩定,各種病理性新生兒因對葡萄糖耐受性差,易出現血糖異常,在靜脈營養時應注意檢測血糖,隨時調整葡萄糖輸注速率,且經周圍靜脈輸入葡萄糖濃度應<12.5%,以免CO2產生增多,增加肺臟負擔。②氨基酸于生后24 h從小劑量開始(0.5 g/kg),每日遞增(0.5 g/kg),足月兒<3.0 g/kg,早產兒<3.5 g/kg,且稀釋后濃度應<2%,以免增加腎臟負擔,引起代謝性酸中毒。③脂肪乳于生后24 h從小劑量開始(0.5 g/kg),每日遞增(0.5 g/kg),至達到3.0 g/kg。脂肪乳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故治療中復查血小板,靜脈應用脂肪乳增加感染機會,敗血癥患兒不宜應用脂肪乳。④礦物質的應用: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生后第1天易出現高鈉、高鉀血癥,故宜第2天補鈉、第3天補鉀,且鉀濃度<0.3%。⑤靜脈輸注的營養素應充分混合后用輸液泵24 h內勻速泵入,以保證患兒各種營養素的平衡攝入。⑥當患兒進行靜脈營養時,應同時盡早開始胃腸內喂養,增加腸道喂養次數,減少靜脈營養天數,避免靜脈營養并發癥的出現[4]。經過一年來的靜脈營養的臨床應用,極大地減少了代謝紊亂、硬腫癥等并發癥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兒治愈率,減少了住院天數、降低了死亡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丁曉燕.42例高危新生兒靜脈營養臨床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6,(6):22.
[2]薛辛東.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2-103.
[3]顧海琴,楊執庸.高危新生兒全靜脈營養治療進展[J].新生兒科雜志,1995,10(2):88.
[4]張春惠,尚利宏.高危新生兒36例靜脈營養臨床觀察[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