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華
(湖南省武岡市中山醫院,湖南武岡 422400)
胎盤早剝指妊娠20周或分娩期正常體位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是妊娠晚期嚴重的并發癥,其起病急、進展快,如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嬰生命[1]。因此,預防和早期診斷、早期處理胎盤早剝是降低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的關鍵。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03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2例胎盤早剝病例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3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住院分娩孕婦5 920例,其中,妊娠晚期胎盤早剝 72例,占1.22%;孕婦年齡 22~38歲;初產婦32例,經產婦40例;孕齡≥37周者55例,28~36周者 27例。
根據文獻將胎盤早剝分為三度[2]。Ⅰ度:輕癥,產后依照胎盤后血腫診斷,無腹痛或輕微性腹痛;Ⅱ度:胎盤剝離面1/3,持續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無陰道流血或流血量不多。Ⅲ度:胎盤剝離面積超過整個胎盤的1/3,患者出現惡心、面色蒼白、嘔吐、脈搏細數、四肢濕冷和血壓下降等臨床癥狀。
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胎膜早破30例,血管病變24例,機械因素10例,原因不明8例。其中,產前未檢查者20例,定期檢查者30例,未定期檢查者22例。
產前陰道流血伴腹痛者28例(38.8%),其中,腹部檢查為板狀腹18例(25.0%);無明顯癥狀、產時人工破膜羊水為血性者8例(11.1%);自覺胎動減慢或消失6例(8.3%);以胎死宮內就診、B超診斷為胎盤早剝者5例(6.9%);無任何癥狀、但在產后發現胎盤早剝者6例(8.3%)。
產后出血18例,占25.0%;死胎、死產10例,占13.9%;早產26例,占36.1%;新生兒窒息14例,占19.4%。
剖宮產分娩47例,占65.3%;自然分娩25例,占34.7%。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分娩方式與圍生兒死亡情況[n(%)]
胎盤早剝確切的原因及發病機制不清,很多學者的研究均表明胎膜早破可引起胎盤剝離,可能是由于破膜后伴發絨毛膜羊膜炎,引起蛻膜細胞間黏附性減弱,宮腔壓力驟減而引起胎盤早剝[2]。本研究中,胎膜早破30例,占41.7%,是導致胎盤早剝的主要原因。另外,高血壓也可導致胎盤從子宮壁剝離[3-4]。因此,對妊高征患者應該加強監測,當出現與臨產癥狀不相符的腹痛或陰道流血時,應行B超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終止妊娠。另外,研究發現,創傷、吸煙、藥物濫用等因素也可引起胎盤早剝。
B超對輕型或不典型胎盤早剝診斷率不高,胎盤早剝的最早B超征象為底蛻膜區回聲帶消失,若超聲聲像圖顯示胎盤與子宮壁間有界限不清的液性暗區,并有胎盤增厚,提示胎盤后血腫形成,在暗區內見到不同程度的光點反射,反映積血機化;若血液滲入羊水中,可見羊水回聲增強、增多。當胎盤邊緣已與子宮壁分離,血液外流時,不見胎盤后血腫圖像,故B超檢查陰性,不能排除胎盤早期剝離[5-6]。所以,臨床醫生不能以B超檢查結果排除胎盤早剝,應結合臨床表現,積極體檢,才能做到早期發現,防患于未然。總之,對附著于子宮后壁的胎盤早剝,要注意早期識別早剝的一些征象,并與?;煜脑\斷如早產等鑒別,且動態觀察、反復檢查,并重視患者的主訴,以提高早期診斷率和降低圍生兒死亡率。
胎盤早剝危及母嬰生命安全。本組資料中產后出血18例(25.0%),死胎死產 10例(13.9%),早產 26例(25.0%),新生兒窒息14例(19.4%)。上述指標均顯著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發病率,提示胎盤早剝是一種嚴重危害孕產婦及胎兒的并發癥,胎盤早剝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重,可并發大量出血、凝血功能障礙、DIC、急性腎衰竭等[6-7]。因此,一經診斷,除對于宮口已開大、癥狀輕、估計短時間內能分娩者可經陰道分娩外,應盡快結束分娩,一般選用剖宮產結束分娩,因剖宮產是快速終止妊娠、搶救母嬰生命的有效措施。本組資料中行剖宮產分娩者占65.3%,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剖宮產率,這對于挽救母嬰生命可起到積極作用。
[1]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139.
[2]王若指,李法生,劉長青.現代分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26-128.
[3]黃維新,鄭九生.妊娠晚期出血終止妊娠的時機及方式的選擇[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1,17(2):74-75.
[4]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6-427.
[5]Kikutani M,Ishihara K,Araki T.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lacental abruption[J].Nippon Medsch,2003,70(3):227-233.
[6]Ananth CV,Oyelese Y,Srinivas N,et al.Vintzileos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intrauterine infection,and oligohydramnios:risk factors for placental abruption[J].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4,104(1):71-77.
[7]董云.72例胎盤早剝的發病誘因、診斷與臨床處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