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麗,關 銳,丁 潔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河南開封 475000)
壓瘡(pressure sore),又稱壓力性潰瘍(pressure sore,PU),由于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血液動力改變,導致組織細胞缺血、低氧、營養代謝障礙,軟組織發生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骨科患者臥床時間比較長,需要石膏固定及應用夾板、以及創傷導致感覺、運動功能障礙,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喪失,再加上創傷后患者疼痛與心理壓力導致患者過分強調客觀因素,不愿意或者是不敢運動身體,因而是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預防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護理質量的主要評價指標之一。根據骨科患者的特點,運用Braden量表對骨科住院患者進行評估壓瘡的危險程度,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7年8月~2009年8月本組病例282例,其中,男191例,女91例,年齡22~92歲,平均54歲。其中,脊髓截癱8例,胸椎骨折合并截癱5例,腰椎骨折合并截癱11例,椎體壓縮性骨折43例,髖骨骨折12例,股骨合并肋骨骨折1例,股骨頸骨折79例,脛腓骨骨折123例。質量方法:骨牽引術38例,石膏固定術67例,各類骨折手術177例。
1.3.1 對患者進行評估,建立嚴格的交接班制度 把壓瘡危險因素評估作為骨科患者入院評估的常規內容,由責任護士進行評估分組,護士長參與。對輕度風險患者每周進行1次評估;中度風險患者每日評估;高度風險患者班班評估,對病情變化者隨時評估。對分值≤12分者嚴格床頭交接患者皮膚情況。

表1 Braden評分表
1.3.2 健康教育是預防壓瘡的主要手段 有調查表明95%以上的患者和家屬對壓瘡的預防知識和出現壓瘡后如何處理知識掌握欠缺,所以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從一入院即開始,針對外傷患者怕疼,不愿翻身,擔心固定、牽引裝置移位,不敢翻身;對定時翻身的不理解、不配合等原因,給患者做細致的思想工作,說明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和危害性,指導預防壓瘡的方法,對護理措施達到患者共識。
1.3.3 加強基礎護理工作,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 加強衛生護理,保持床單平整、清潔、干燥,保持患者皮膚清潔[5]。使用便盆時,避免生拉硬拽,可指導患者正確抬臀,以免擦傷皮膚;對長期臥床病員可指導抬臀運動,每天練習6~20次,每次持續2~3 min;對待牽引、固定患者,經常巡視病房,及時調整牽引,保持體位正確有效,避免皮膚牽引帶或固定帶與皮膚直接接觸,或在易受壓處放置海綿墊或紗布,減輕局部組織受到的壓力。
1.3.4 增加營養,加強飲食護理 營養不良是導致發生壓瘡的原因之一,也是直接影響壓瘡愈合的因素。指導患者進行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選擇新鮮蔬菜、水果,及時補充機體能量,有利于損傷的恢復及預防壓瘡的發生。
1.3.5 加強責任意識,提高護理技能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預防壓瘡的重要性,相關知識與??谱o理技能;對夜間壓瘡的高發期強調責任意識,采取有力的獎懲措施。
1.3.6 間歇性接觸局部壓迫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 臥床患者每2小時翻身一次或給予抬臀、按摩、使用氣墊床。搬動患者避免拖、拉、推等動作,平臥位抬高床頭一般不高于30°,以防剪切力。
1.3.7 正確實施按摩,加強局部皮膚護理 用大小魚際肌,力量由輕至重再到輕,每個部位按摩5~10 min。若受壓皮膚變紅,則不宜按摩,解除壓力后一般30 min左右褪色,若持續發紅,則提示軟組織損傷,按摩必將加重損傷。
本組282例患者中202例壓瘡因素評估分值為13~15分,無一例因護理措施不到位而發生壓瘡,72例患者壓瘡因素評估分值低于12分,發生Ⅱ期壓瘡1例,經過積極護理,采取相應局部涂復方爐甘石外用散后用敷料包扎,每日2次,治療10 d后痊愈。
通過使用BRADEN量表對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的認識,以便及時采取護理對策,對高危以上的患者進行重點預防,將壓瘡危險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將壓瘡的難免發生轉變為可避免發生。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壓瘡是可以預防的,壓瘡的發生被認為是護理人員的過失,對護士造成無形的壓力。有文獻報道,壓瘡大多可以預防,但并非全部。因此,實事求是地對壓瘡的潛在危險性進行評估,使護理人員掌握患者存在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不但要加強責任意識,而且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充分調動防治壓瘡的主觀能動性。
[1]金芳.骨科臨床實用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40-44.
[2]楊紅梅,韓彩娟.BRADEN量表再骨科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8,8(5):65-66.
[3]莊小萍.社區護理中預防壓瘡問題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3,6(3):235-237.
[4]葛兆霞.壓瘡護理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6,2(2):80-83.
[5]趙希轉.舒適護理在手術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