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期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等,它的發病機制有諸種發現和假說:人腦老化加速、氧化應激、神經營養因子的缺乏、內源性和外源性神經毒素等。治療目前仍以左旋多巴替代療法為主,左旋多巴制劑治療經2年~5年內常出現諸多副反應,如惡心、嘔吐、厭食、血壓輕度降低、直立性低血壓、劑末現象、開關現象、運動障礙、精神異常等。臨床實驗表明,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可提高療效,減少西藥用量,明顯減少或避免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增效減毒”的效果。故我院臨床應用多巴絲肼片聯合自擬益氣活血化瘀方治療老年帕金森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PD患者共53例,辨證屬氣虛血瘀型。排除3個月內參加其他藥物試驗;進入實驗3個月以內退出未完成規定觀察治療期而中止;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疾病患者。將 53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6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99年王永炎主編的《中醫內科學》中顫證的診斷:肢體震顫,強直,筋脈拘緊,運動減少,肢體震顫,屈伸不利,四肢乏力,精神倦怠,頭暈眼花,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弦澀。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多巴絲肼片,每次62.5 mg,每日3次,兩周后改為125 mg,每周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益氣活血化瘀方(炙黃芪50 g,川芎 15 g,女貞子30 g,丹參20 g,僵蠶 12 g,地龍10 g,桃仁 15 g,紅花6 g,大棗 30 g)中藥制劑。1劑/日,由醫院煎藥室制備,每劑濃縮為兩袋,每袋為100 mL,含生藥量0.99 g/mL,分早晚2次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用藥3個療程。同時對兩組患者合并癥均采用西醫常規療法進行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改善心腦供血以及對癥治療等。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臨床癥狀評分,并測定血液流變學的變化、血脂、腦血流變化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版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 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 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U檢驗。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s)
組別 n 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血漿比黏度mPa?s紅細胞電泳率%血細胞沉降率mm/h觀察組 治療前 27 11.35±1.21 14.25±2.47 1.85±0.24 20.36±11.58 23.40±11.65治療后 27 7.63±1.191)3) 12.43±1.871)2) 1.62±0.151)2) 13.23±5.341)2) 16.12±4.131)2)對照組 治療前 26 11.54±1.32 15.58±2.63 1.92±0.14 20.28±10.16 23.20±11.32治療后 26 10.57±1.56 14.75±2.56 1.88±0.17 18.45±5.46 21.50±10.1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3)P<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s)mmol/L
組別 n 總膽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觀察組 治療前 27 5.48±1.55 1.65±0.21 0.66±0.86 3.01±0.11治療后 27 5.19±0.231)2) 1.48±0.641)2) 0.78±0.381)2) 2.66±0.231)2)對照組 治療前 26 5.32±0.25 1.08±0.32 0.68±0.14 3.08±0.23治療后 26 5.28±0.82 1.05±0.11 0.71±0.62 3.06±0.28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TCD檢查結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 TCD檢查結果比較(±s)c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 TCD檢查結果比較(±s)cm/s
組別 n 大腦中動脈 大腦前動脈 大腦后動脈 基底動脈 椎動脈觀察組 治療前 27 6.09±1.13 2.31±0.57 6.55±2.13 13.76±7.76 -1.85±0.31治療后 27 4.85±1.082)3) 1.76±0.431)4) 4.63±1.161)3) 11.45±7.342)3) -1.56±0.211)4)對照組 治療前 26 6.11±1.24 2.25±0.47 6.67±2.21 13.87±7.81 -1.74±0.34治療后 26 6.07±2.21 1.98±0.452) 6.12±1.72 12.02±6.41 -1.69±0.26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3)P<0.05,4)P<0.01
康瓊英等[1]研究顯示,PD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血黏度明顯增高(P<0.05),提示PD患者隨年齡增加出現紅細胞老化,聚集性增大,血黏度增加,血流緩慢。這不利于微循環的暢通及側支循環的建立,導致機體各部位尤其是腦組織的供血不足,致使PD患者腦循環動力學指標顯著改變。可見血黏度起著調控血流量及血流速度的作用。周廣喜等[2]提出腦的深穿支小動脈的梗死除了與血黏度的增高有一定的關系外,多與血小板聚集性升高有關。PD組纖維蛋白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它的升高易于形成血小板-纖維微栓子,造成基底節的腔隙性梗死,從而破壞紋狀體多巴胺受體,這可能是產生PD的主要原因。
氧化應激,自由基生成在P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從理論上講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上述過程。高脂飲食和高血脂是否是PD的危險因素,文獻報道結論有很大差異。Huang等通過對照研究124例PD和112例對照者,回歸分析數據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PD發病率,排除服用降脂藥后進行分析也得到同樣結果,但單獨服用其他降脂藥物或聯合他汀類可降低PD的發生率[3]。
PD患者抑或PD動物模型均伴有腦部血流量的減少,出現此變化與該區域血管失神經支配有關[4]。臨床PD患者抑或PD動物模型均伴有腦部血流量減少,基底節紋狀體區尤為明顯,但此變化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亦有學者認為該區域不僅血流量明顯減少而且氧和葡萄糖代謝率也明顯下降,血流量減少與臨床癥狀波動有明顯關系[5]。值得重視的是如果較早發現PD患者伴有腦部血流供應障礙,及時給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藥物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延緩疾病的發展。益氣活血化瘀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栓素A2(TXA2)釋放,抑制血瘀形成;明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抗自由基反應對血管內皮的破壞,表現為血漿內皮素、血栓素 B2(TXB2)含量降低,血漿6-酮-前列腺素含量升高;調節血脂,血漿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改善血液流變學,CT檢查顯示動脈粥樣斑塊數量與直徑無變化,但Dopple超聲檢查股、腘動脈血流速度增快,節段動脈壓差減少和踝/肱指數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益氣活血化瘀方加多巴絲肼對癥狀的緩解優于單用多巴絲肼,說明自擬益氣活血化瘀方具有改善氣虛血瘀型帕金森病臨床癥狀的作用。但其判斷存在主觀性,因此選取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最為常見和有意義的血脂、血液流變學和TCD等指標進行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益氣活血化瘀方可以明顯改善氣虛血瘀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血液流變學和TCD的變化。
通過本實驗的研究說明:血黏度和腦循環動力學的變化能較早地為動脈硬化提供有效的客觀依據,這對PD早期診斷、預防、治療和判斷預后都有重要價值;對臨床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1]康瓊英,溫潔新.帕金森病患者60例血液流變學變化分析[J].疑難病雜志,2008,7(7):420-421.
[2]周廣喜,楊露春.血液流變學某些指標變化與腦梗塞部位及大小的關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23(5):311-321.
[3]Jansen FW,V redevoogd CB,Van UlzenK,et al.Complications of hy steroscopy:A 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J].Obstet Cynecol,2000,96:266-270.
[4]陳生弟,周效達,徐德隆,等.偏側帕金森氏病猴模型的腦血流灌注SPECT在體顯像研究[J].中華核醫學雜志,1994,14(4):209-210.
[5]許繼平,李玉蓮,郭沂蓮,等.蛇毒酶對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綜合征的治療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2000,15(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