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韓秀申 蘭 欣
(1.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29;2.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北京 100710)
美國是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占中國出口的18%,它的變化會影響中國整體的出口水平。在國際金融危機下,美國經濟陷入困境,2008年GDP增速降至1.1%,進口降至6年以來的最低點,這直接影響到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因此,分析金融危機后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發展趨勢,對中國目前外貿政策的制定、外貿商品結構的調整和外貿地理分布的調整均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據。
2005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在2004年達到35.12%以后,由于受到匯率變動、美國金融危機影響,逐步下降至2008年的8.42%,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

表1 2002-2008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情況

圖1 2002-2008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情況
從商品結構來看,工業制成品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產品,2008年占比重為97%,初級產品占比僅為3.12%。工業制成品出口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增長速度顯著下降。根據海關統計,2008年中國對美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率為7.85%,為近7年來增長率最低的一年,并首次出現了個位數增長。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增長5.25%,增速回落11.29個百分點;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中,除鞋類出口增速有所提高外,紡織等其它產品出口增速均有大幅下降,其中,紡織品和服裝、塑料制品和玩具、家具增幅分別為1.7%、4.91%和10.07%。初級產品在2007年出口放緩至3.2%后,2008年增幅高達近30%,占比重略有上升(見圖2)。
由于長期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被低估,導致中國對美國出口價格與成本的扭曲,美國出口產品價格缺乏競爭力。此外美國還對中國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導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日益擴大(見圖3)。但是由于從2005年起中國調整了人民幣匯率政策和加工貿易政策,中國對美進口增速開始高于出口,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增長速度放緩,2008年貿易順差增速已經降至4.6%。

圖2 2002-200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

圖3 2002-2008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情況
2005年以來美國總體進口增長速度放緩,特別是美國進口結構變化一直是影響我對美出口增長速度和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總體進口增長速度從2004年達到頂峰后開始放緩,自2004年的17.37%降至2007年的5.59%,2008年略有回升,為7.37%(見表2)。
從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2009年1月發表的經濟指數(見圖2)可以看出,美國初級產品進口增幅非常顯著,其中食品的進口增長率在近4年中基本穩定在9%的水平,金融危機加深的2008年占初級產品比重較大的工業原料的進口增長率大幅增加,增幅為22.18%。
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增長率從2007年開始明顯放緩,2008年出現了負增長,增長率為-0.7%,降幅約6%(見表2)。工業制成品進口中主要三大類商品都有較大幅度下降,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進口額分別為500.64億美元(占比 23.8%)、220.11億美元(占比10.5%)和159.66億美元(占比7.6%),增長率分別為0.4%、-8.2%和14.5%。2009年1-3月,美國上述三大商品進口額分別為929.56億美元(占比26.4%)、31.74億美元(占比9%)和 33.65億美元(占比9.6%),增長率顯著下降,分別是-22.4%、-46.7%和-13.3%(見表3)。

表2 2002-2008年美國進口增長率

表3 2008年美國主要工業品進口構成(類)金額 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商務部國別貿易報告,2009年第1期

圖4 2002-2008年美國進口增長率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美國進口的初級產品中,食品的進口增長率在近4年中基本維持在穩定的9%的水平,而美國進口的工業原料的增長率從2004年開始一直下降,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快速增加至22.18%。由于工業原料占初級產品的比重較大,所以2008年美國進口的初級產品總量的增長率也非常顯著。從表3可以看出美國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增長率從2007年開始顯著下降,在2008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2006-2008年,美國的進口工業制成品總量增長率從2006年的7%降至2008年的-0.7%,增長率的降幅約15%。
美元大幅貶值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價格和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已接近18%。其中,在金融危機較嚴重的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間,人民幣升值約 9%,占匯改 4年來人民幣總升值額度的一半。這就使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近一步削弱,成本大幅上升,競爭力下降,最終導致中國出口下降。

圖5 2002-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美國的經濟放緩和國內需求不振會導致中國對美國整體出口增長速度的放緩。通過SPSS軟件,對2001-2008年美國GDP增長率、總體個人消費支出和中國向美國出口額進行相關性分析,得表4。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總出口額分別與美國總體個人消費支出和美國GDP的相關度。在完全通過假設檢驗后,中國對美國總出口額與美國總體個人消費支出的相關系數為0.993,中國對美國總出口額與美國GDP的相關系數為1,這說明美國總體個人消費支出和美國GDP都與中國對美出口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表4 相關性分析表
根據歷年數據,美國經濟增速下降時,其自中國進口的下降一般要大于其經濟增長的下降。2001年,當美國上一個衰退期出現時,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比上一年下降近3個百分點,但是從中國的進口增長速度卻下降了20個百分點;在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自中國的進口增長卻下降了6.5個百分點。據中國中金公司的測算,每當美國經濟增長率下降1%時,中國對美出口總量就會有5%~6%的下降。
從消費總量來看,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國民財富大量下降,信用規模也急劇收縮,使得美國居民消費支出減少。金融危機還影響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從而減少當前消費。美國消費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國國內消費規模約有10萬億美元。因此,消費者對美國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及消費者信心的下降導致美國總體消費的下降,從而較大地影響中國出口增長。
金融危機造成的需求減少已使得美國企業的利潤空間下降,不少美國企業已經走到破產倒閉的邊緣,這就導致美國政府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做出貿易保護行為,以轉嫁國內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例如,2008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即將對中國紡織品展開“進口監視”調查,并要求對中國紡織品制定更嚴格的條款。2009年2月9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的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新經濟刺激方案中,規定任何基礎設施項目要獲得新經濟刺激方案的資金支持,所使用的鋼鐵產品都必須是美國生產的條款,而且,這項新經濟刺激方案還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除了鋼鐵產品以外,項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須是美國生產的。后危機時代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還會頻繁出現,因此,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產生重要抑制作用。
在供給中,最重要的就是價格因素,即匯率變動和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都會影響對美出口。匯改3年多來,人民幣持續升值,截至2009年7月1日,人民幣幣值相對于匯改當日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仍高達18.7%。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累計效應直接削弱了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由于對美出口商品主要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多數不具備議價能力。所以當人民幣大幅升值時,這些商品對美市場出口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對于目前的產業和貿易結構而言,價格優勢仍然是形成中國出口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的削弱以外,國際能源和資源價格上漲的加速,又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此外,從2007年開始,輸入型通脹使得中國CPI指數上漲達4.8%,是1997年以來中國物價上漲最高的一年,2008年CPI上漲至5.9%。食品和住房價格上漲會進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業領域,如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而這些行業與出口高度關聯。因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國內物價的上漲引起的出口制造業價格的上漲,這進一步削弱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使中國對美出口下降。
后危機時代由于金融危機對美國的沖擊,美國的消費結構和進口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應進一步加強對美國市場的調研,建立數據庫及時跟蹤美國市場結構變化的趨勢,加強對出口企業進行引導,使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結構更加適合美國的市場需求。做好對美國市場發展趨勢的分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危機后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美國消費者對消費品等工業制成品的需求呈下降趨勢,短時間難以恢復,對食品等初級產品的需求會大幅增加,所以應該調整好對美國的出口產品結構,避免過多的工業制成品進入美國市場造成低價競爭和惡性競爭的現象。
在金融危機后,由于長期的積累使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問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美國政府減少貿易逆差的出路是擴大出口,提高出口競爭力,實施各種貿易保護政策,使用非關稅貿易壁壘和貿易保護措施抑制進口。對此,中國應建立國家、海關、行業和企業的四重網絡監督機制,加強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間的的信息溝通,行業協會應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對企業進行科學、快速、有效的協調和指導,避免危機后企業蜂擁進入美國市場導致低價競爭和壓價競爭。
后危機時代,美國經濟背負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仍然是美國經濟發展需要解開的結,美元貶值還將持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國際分工理論來看,成本的絕對差異是中美貿易的基礎,也是中國對美國貿易產生巨額順差的根本原因。人民幣目前對美元匯率的政策不能反映人民幣的真正價值,可能會使中美雙邊成本差異加大,不利于中美兩國之間的商品、勞務、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不利于雙邊貿易結構的調整,中國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也將在長期難以緩和。應進一步研究并及時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使人民幣匯率實現市場化,真正反映中美兩國的生產成本水平,使雙邊生產要素的成本趨向均等化,也可能會使中國人均收入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1]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R].2009(1).
[2]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R].2009(2).
[3]張婷婷.金融危機與中國對美出口貿易[J].時代經貿,2009(4).
[4]李偉,雷衍華.美金融危機對中美貿易的影響及啟示[EB/OL].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網站.
[5]楊鎮源.淺談金融海嘯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國際貿易,2009(1).
[6]郭友群,賴艷麗.美國貿易政策的變遷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08(8).
[7]李俊,王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08(8).
[8]白明.如何正視中國出口貿易突然“滑落”[EB/OL].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