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娜
(山東財政學院國際經貿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山東省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其加工貿易出口額呈現出良好的平穩發展態勢。其中,1996-2000年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0-2008年比重雖有所下降,但仍接近50%。2008年,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670.3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429.5億美元,占全省外貿總出口額的46.1%。可見,加工貿易已占據山東省外貿經濟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對全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山東省加工貿易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進料加工依然是山東省加工貿易的主要方式,出口約占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2/3。特別是近幾年來,進料加工出口增幅超過來料加工,所占比重穩步攀升。2007年進料加工出口占加工貿易出口的80.8%;而到2008年進料加工出口達357.3億美元,增長24.8%,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3.2%。
2.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外資企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額為121.7億美元,占山東省加工貿易總出口額的70.1%。到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40.1億美元,增長 27%,占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79.2%。民營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增勢也較快,2008年民營企業加工貿易出口29億美元,增長22.7%,占總額的6.8%(見圖1)。
3.山東省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已得到一定的優化。自從機電產品成為山東省第一大出口商品以來,電子通訊產品、光電一體化產品、集裝箱等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出口高速增長,比重不斷上升,而紡織、塑膠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達244億美元和120.5億美元,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56.8%和28.1%,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過50%。

圖1 2008年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按企業性質劃分示意圖
4.山東省加工貿易地區分布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近幾年來,中西部城市的出口增勢也日漸顯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煙臺和濟寧的加工貿易發展最快。2008年煙臺市加工貿易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進出口額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6.7%,其中出口首次躍上百億美元臺階,達到148.2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4.5%。濟寧市加工貿易出口5.2億美元,增長40.6%。
近些年來,加工貿易作為山東省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方式,已經成為山東省對外經濟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并為山東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山東省的加工貿易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江、浙等較發達的省份相比,無論是發展速度、規模檔次還是產品結構、產業配套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而且自身存在一些制約山東省加工貿易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
1.總體規模小,發展速度慢,所占比重相對較低。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總體規模較小,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出口額較小且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缺乏實力雄厚的旗幟性企業。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加上近些年加工貿易政策有所調整,山東省加工貿易發展速度明顯減緩。2007年,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口額為199.6億美元,出口額為354.2億美元,而到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分別低于2007年同期6.7個和8個百分點。
2.外資占加工貿易比重大,國有、集體企業核心競爭力弱。隨著山東省利用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商投資企業對山東省加工貿易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而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卻逐漸減弱,其加工貿易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國有、集體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分別為27.2億美元和33.3億美元,分別下降2%和5.4%。從圖1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企業在山東省加工貿易中占主導地位,而國有、集體企業所占比重較小。
3.產品檔次低,產品結構仍需改善。近年來高新技術產品所占的比重雖然有所提高,但山東省加工貿易整體仍處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環節,附加值還不夠高,核心技術與程序、關鍵設備、品牌等環節大部分還由跨國公司母公司控制,實際上還未脫離勞動密集型的范疇。
4.產品配套能力弱,產業關聯度低。在山東省加工貿易出口額不斷擴大的同時,其進口額也呈現高速上升的態勢。2008年山東省加工貿易進口額已高達240.8億美元,這說明山東省的加工貿易仍處于“一進一出、單一工序”型的發展階段,且所需的絕大部分原材料與零部件都是通過進口獲得,本地采購率較低。這一方面說明山東省現有的產業和產品對加工貿易的配套能力弱,缺少配套協作的加工貿易企業,難以滿足市場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加工貿易與省內產業的關聯度不強,帶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作用尚不明顯,難以適應今后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發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才能更好地推進山東省加工貿易向更高層次發展。
5.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我國遭遇了大量的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歐美日等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和技術的壟斷地位,以保護環境為由,對我國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綠色貿易壁壘,貿易摩擦持續不斷。山東省作為出口大省,同樣遭遇這些國家較多的貿易摩擦。新興市場國家與我國貿易摩擦也尤為突出,印度、拉美等國家因本國產業壓力而頻頻啟動針對我國出口商品的貿易救濟調查。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山東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逐年提高,加工貿易結構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商品結構不斷優化,但加工貿易的發展仍不容忽視。尤其是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加工貿易受到嚴重沖擊,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工貿易發展政策,但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由于技術、資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且山東省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依賴對海外市場的出口,因此應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山東省的區域優勢,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創造條件積極引導、推進山東省加工貿易上一個新的臺階。
1.進一步優化引資環境,為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山東省創造條件。這不僅包括交通、電力、通訊等硬件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更應包括市場競爭秩序、政策、法律法規等軟件環境的改善。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等政策法規、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使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環節能“引進來、留得住”,從而對山東省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產生促進作用。
2.提高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加大加工貿易企業的吸收能力。技術水平在加工貿易的主體升級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會在信息、技術等方面為本地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機會。因此,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吸引和鼓勵跨國公司在本地設立研發和營銷中心;加強本地配套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技術力量提高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重視和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養,承接外資高端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從而提高加工貿易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優化產業結構升級。要引導省內加工貿易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進入國際化產業鏈中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環節,逐步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引入的外資應積極引導,并鼓勵其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使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向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滲透,不斷推進加工貿易產業的優化升級。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對已開始形成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和基地給予扶持,擴大其規模,發揮其效用。
4.優化加工貿易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針對山東省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大等問題,實行加工貿易由東向西、由城市向農村的梯度轉移,從而實現產業的整體優化升級,加速山東加工貿易的區域協調發展。東部地區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和外經貿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提高其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成為拉動全省加工貿易升級的主力。中西部地區應充分發揮勞動力和市場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化工、食品、機械及新興材料等產業,將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加工貿易項目向魯西北或內陸地區逐漸轉移。
5.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管理制度滯后會給企業的發展壯大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加工貿易企業應在原有基礎上加強企業管理制度的完善,為企業規模和影響力的擴大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加強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對加工貿易所需各類人才的激勵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崗位職業培訓,造就大批適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術和管理類人才。積極開展同國外的人才交流活動,制定引進各類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到我國創業,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1]胡軍.全球生產網絡與加工貿易升級[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黃菁,楊三根.中國加工貿易結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1).
[3]宋紅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5(11).
[4]喬偉麗.對我國加工貿易的戰略思考[J].經濟問題探討,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