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武
(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物流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3)
隨著物流管理實踐的不斷深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為供應鏈管理快速發展創造了動力,供應鏈管理在近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筆者將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按其強調重點劃分為三個階段:
1.物流管理階段(1990年以前)
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指將采購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傳遞到用戶的一個過程。起初,人們并沒有把它和企業的整體管理聯系起來,主要是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級庫存控制問題、物資供應問題,較多的是研究分銷運作問題。因此,供應鏈也僅被視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物流過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購、庫存、生產和分銷諸部門的職能協調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優化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從而提高經營效率。基于這種認識,在早期有人將供應鏈管理僅僅看作是物流企業自身的一種運作模式。
2.價值增值鏈階段(1990—1995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需求環境的變化,原來被排斥在供應鏈之外的最終用戶、消費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被納入了供應鏈的范圍,供應鏈不再只是一條生產鏈,而是一個涵蓋了整個產品生命過程的增值鏈。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供應鏈的闡述都代表這種觀點。清華大學藍伯雄(1990)認為,所謂供應鏈就是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運輸商等一系列企業組成的價值增值鏈。美國的史蒂文斯(Stevens,1995)提到:“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Fred A?Kuglin在其《以顧客為中心的供應鏈管理》一書中,把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制造商與它的供應商、分銷商及用戶,也即整個‘外延企業'中的所有環節協同合作,為顧客所希望并愿意為之付出的市場,提供一個共同的產品和服務。這樣一個多企業的組織,作為一個外延的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資源來取得協作運營,其結果是高質量、低成本,迅速投放市場并獲得顧客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根據美國生產和庫存控制協會(APICS)第九版字典中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計劃、組織和控制從最初原材料到最終產品及其消費的整個業務流程,這些流程鏈接了從供應商到顧客的所有企業。供應鏈包含了由企業內部和外部為顧客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各職能部門所形成的價值鏈。”
3.網鏈階段(1996年至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不確定性的增加,今天的企業間關系正在呈現日益明顯的網絡化趨勢。與此同時,人們對供應鏈的認識也正在從線性的單鏈轉向非線性的網鏈,實際上,這種網鏈正是眾多條單鏈縱橫交錯的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哈理森(Harrision,1999)才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并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鏈。”
2001年我國發布實施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GB/T18354-2001)對供應鏈的定義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伊文思(Evens,1998)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馬士華(《供應鏈管理》,2000)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他認為,供應鏈是一個范圍更廣的企業結構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從原材料的供應開始,經過鏈中不同企業的制造加工、組裝、分銷等過程直到最終用戶。它不僅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此時,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企業戰略合作關系,供應鏈管理發展為網鏈模式。
筆者認為所謂供應鏈管理,就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在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過程中,為了獲取有效的物資運輸和儲存,以及高質量的服務和有效的相關信息所做的計劃、操作和控制。供應鏈管理的意義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將顧客所需的產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和正確的質量送到正確的地點。
供應鏈管理的范圍包括從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終產品到達客戶手中的全過程,管理對象是在此過程中所有與物資流動及信息流動有關的活動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如圖1),企業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到將其進行加工直到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為止這一過程被看成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而其中的主要活動被視為鏈條上的節點,而相對應的即是節點企業,其中鏈條中最具控制力的企業便是核心企業。

圖1 供應鏈管理結構圖
隨著信息技術和全球經濟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研究重點和實踐轉移到敏捷化、虛擬化、全球化、綠色化等方向。目前供應鏈管理研究主要側重于六個方面:
1.供應鏈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供應鏈管理的具體運作,如準時采購、快速響應、有效客戶響應、IT應用、延遲技術等。
2.庫存管理。庫存管理是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實現供應鏈集成管理的關鍵。目前庫存管理技術主要有供應商管理庫存、面向供應鏈庫存管理設計、技術和聯合庫存管理技術協同規劃、預測和補給等。
3.合作伙伴選擇。成功的供應鏈管理必須高度重視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在著作《供應鏈物流管理》中提出了合作競爭與無邊界組織的概念。他指出要在一個跨越企業界限的范圍內集成企業的活動。目前主要研究重點在于對供應鏈系統中合作伙伴的選擇、企業集成模式、合作伙伴的契約關系、合作伙伴的績效評價、委托代理關系的激勵問題等。
4.敏捷供應鏈。敏捷供應鏈(ASCM)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建立一個開放式、集成化的數據環境,把不同領域或全球范圍內的優勢企業集成起來,達到敏捷地提供原材料及產品的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信息集成、渠道戰略規劃、供應鏈分析診斷和系統的快速重構。
5.集成供應鏈。集成供應鏈管理(ISCM)克服原有的采購、生產、銷售之間的障礙,將企業內外供應鏈集成起來,力求達到整個供應鏈全局的動態最優目標。集成供應鏈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建立基于一定的市場需求、通過共享來實現的集成化供應鏈動態聯盟。
6.績效評價體系。供應鏈績效評價主要是通過對供應鏈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科學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以判斷供應鏈的績效及其存在的價值。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恰當地反映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以及上下節點企業之間的運營關系,而不是孤立地評價某一供應商的運營情況。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一般有ROF法、SCOR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法、ABC作業成本法、平衡供應記分法等。通過績效評價,可以提高企業內外部的柔性和集成度,并進一步加強企業與供應鏈的整體協調。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將是虛擬鏈、需求鏈、綠色鏈、電子商務鏈等。
1.虛擬鏈。虛擬供應鏈是基于全球化的虛擬企業依賴快速的信息技術支持和服務而組建的動態供應鏈。虛擬供應鏈使各企業擺脫供應鏈上的從屬地位,供應鏈合作伙伴感到平等和安全。建立虛擬供應鏈要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互、資金流動及企業協議,從而使虛擬供應鏈的運作模式標準化、程序化和規范化。
2.需求鏈。隨著消費者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消費者需求將左右供應鏈發展,這將導致供應鏈向需求鏈的轉變。消費需求成為影響靈活性、速度和生產效率的主導因素。需求鏈體現了供應鏈的主導權由生產商轉移到零售商,最后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它實際上也是供應鏈的進化過程。需求鏈將是供應鏈研究的一個新的趨勢。
3.綠色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進行一項“環境負責制造(ER M)”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綠色供應鏈管理又稱環境意識供應鏈管理,它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界一般觀點是指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分”及“無任何副作用”的理念貫穿于整個供應鏈中。今后綠色供應鏈研究的主要內容將會是建立綠色供應鏈系統的理論體系和進行綠色供應鏈的決策支持技術、運作、管理和集成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4.電子商務鏈。電子商務改變了供應鏈上從原材料采購、產品制造、分銷到交付給最終用戶的全過程,改變了供應鏈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人流和商務流的運作模式,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
[1]馬士華等.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曹洪軍等.供應鏈管理與企業業務流程再造[J].經濟師,2006(8):22-25.
[3]彭志忠.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