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參與職業病防治工作模式」項目組

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會對職業衛生工作的介入,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積極參與勞動保護立法和執法監督活動;利用“三方機制”進行集體談判;建立工會勞動保護監察體系;參與企業和地方勞動保護機構的活動。
美國工會 推進立法與標準體系的建立
美國工會針對常見職業危害,多年來一直不遺余力地向社會和政府呼吁、通過起草和修訂文本、向法院上訴、出庭作證、辯護,以推動職業衛生的立法和標準制修訂工作,使美國勞動者今天能夠獲得很多勞動保護。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工業組織大會(CIO)和美國勞動者聯盟(AFL)的工業工會、鋼鐵勞動者工會等組織一起協同努力,使美國國會1970年通過了《職業安全與健康法》,并促使成立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職業安全與健康法》賦予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在制定和實施工作場所安全規定方面的廣泛權力,并建立了對違法雇主進行處罰和追究刑事責任、使勞動者合法提交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議題的體系。
1968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法明頓的一個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969年,美國煤礦勞動者聯合工會舉行了大規模罷工,使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癱瘓。196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煤礦安全與健康法》。1977年,美國煤礦勞動者聯合工會與鋼鐵勞動者工會又一起進一步推動了《礦山安全與健康法》在國會的通過,同時促進了美國礦山安全健康局(MSHA)的成立。《礦山安全與健康法》要求監察者阻止不安全產品在礦山中的使用;提出每個地下礦山每年必須接受4次檢查;增加了聯邦政府在礦山安全方面的管理權力;對違法行為制定了民事和刑事處罰措施;對患塵肺病的受害者提供補償。
在美國工業組織大會、美國勞動者聯盟、建筑物和建筑工會的游說下,1986年,美國頒布了《有害廢物作業和應急反應法》,要求保護有害廢物作業勞動者。
由于郵政勞動者不在1970年通過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法》保護范圍之內,1988年,在擁有100萬會員的郵政工會要求下,美國國會通過立法修訂了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的現行法規,要求將郵政服務業納入《職業安全與健康法》范疇。
1988年,美國運輸部第一次提出酒精測定程序的試行法規——《運輸工作場所的毒品和酒精測定程序》,該法規是在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的指南基礎上制定的。1996年,美國運輸部對該法進行修訂,將美國汽車司機工會提供的“毒品和酒精測定”文件引入法規。
1971年,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實施了針對石棉的聯邦管理法規,美國工業組織大會和美國勞動者聯盟的工業工會向勞動管理部門呼吁制定《應急標準(試行)》,以減少勞動者對石棉的暴露。1972年,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將《應急標準(試行)》頒布為正式標準。1986年,國際機械和航空勞動者協會呼吁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第二次制定石棉標準,16個其他工會也加入到呼吁行列中,工會的努力使美國1986年通過了兩項更嚴格的規定。
1974年,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制定《氯乙烯標準》,要求雇主為從事氯乙烯作業的勞動者提供體檢、呼吸道保護設施,要求作業環境在8小時暴露中低于百萬分之一的濃度,使勞動者免遭氯乙烯危害。該規定遭到了工業界的反對,為此,美國工業組織大會和美國勞動者聯盟的工業工會積極介入,并在法庭上成功為新標準進行辯護。
1975年,美國服裝和紡織工會與北卡羅琳娜州公共利益研究小組聯合為減少勞動者暴露于棉塵提出了一項法律提案。1976年,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頒布了一項關于棉塵的建議標準。1978年,新的棉塵標準對吸入水平的限制使棕肺病消失了。美國工業組織大會和美國勞動者聯盟認為,該標準中有兩項內容過于寬松,但支持其他內容的實施。當工業界反對時,美國工會一直為新標準進行辯護,直到最高法院判決維持標準不變。同時,里根政府介入,欲降低標準的要求,美國工會又成功地使標準維持不變。
1983年,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制定了一項《危害告知標準》,使勞動者有權知道工作中接觸到的危險化學品情況。最初的標準只應用在制造業,工會要求擴大到所有行業,尤其是建筑業。法院支持工會的要求,并嚴格限制工業界以貿易秘密為借口來隱瞞信息,這使得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重新考慮標準適用范圍,1987年該標準在所有行業實施。經過煤礦工會和鋼鐵工會的共同努力,美國礦山安全健康局也采納了這項標準,2002年,礦山勞動者獲得了與其他行業人員同樣的知情權。
加拿大企業的“聯合安全衛生委員會”
加拿大企業的“聯合安全衛生委員會”(以下簡稱“聯合委員會”)是一個幫助勞動者提高安全意識、查明工廠中的隱患和危險以及解決這些隱患和危險的咨詢機構。聯合委員會由代表雇工和雇主的兩部分委員組成,共同促進企業的職業安全與衛生工作。
加拿大法律規定,以下企業需要建立聯合委員會:任何雇傭20名或更多工人的企業;任何雇傭20名或者更多工人,且預期工期在3個月或以上的建設項目;雖然雇傭工人少于20名,但適用于有關指定物質法規的任何企業(非建設項目)。
雇傭工人多于5名、少于20名的企業不要求建立聯合委員會,但是工人應當推選1人作為安全衛生代表,其與聯合委員會委員具有相同的職責和權力。少于5名工人的企業不要求推選安全衛生代表。
聯合委員會的職責主要包括:
聯合委員會有權查明與評估企業潛在危險,如機械、物質、生產工藝、勞動條件、程序或可能危及工人安全健康的任何因素,這可通過對工作場所進行安全衛生檢查來完成。聯合委員會每個月至少對企業進行一次檢查。對于查出的問題,聯合委員會應當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進行研究。
聯合委員會有權向雇主和工人提供職業安全衛生改進建議,如推薦一種供工人在噪聲環境中使用的新型聽力防護器等。雇主應當在21天內對建議做出書面答復。
聯合委員會有處理工人投訴的職責。當工人發現任何危險或違法行為時,應向雇主報告。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工人應提交聯合委員會或安全衛生代表處理。聯合委員會或安全衛生代表還應承擔的職責是:邀請一線監察員、工廠安全管理人員或雇主指派的參與解決問題的責任人員進行問題處理;在下一次聯合委員會會議上提請注意這個問題,并記錄在會議記錄上;將聯合委員會做出的有關決定或建議反饋給投訴的工人。
聯合委員會應當指派工人委員中的1人參加拒絕工作事件的調查。這種調查通常由參與調查的工人委員作出結論。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雇主、工人委員或安全衛生代表應當通知勞工部監察員。
聯合委員會應當選派1名或更多的工人委員進行死亡或嚴重傷害事故的調查。工人委員可以檢查事故現場,也可以檢查任何可能與事故有關的機械、設備、物質等。他們應評估事故現場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并向聯合委員會和勞工部門報告調查結果。
聯合委員會有權從雇主處獲取信息,如為查明潛在或現存危險所需的有關資料;有關本企業正在進行的安全衛生方面的檢測;有關本企業因傷害而休工的事故及職業病情況等。
聯合委員會有權從工人賠償委員會(WCB)獲取信息,如(因工)死亡人數;休工傷害人數;患職業病人數等。當收到工人賠償委員會的報告后,雇主應當在工廠內公布這份報告。
聯合委員會至少有一半委員是由工人(非經營管理性雇員)推選的工人委員。成立工會的企業,工人委員應當由代表工人的工會推選。根據候選委員的業務知識、在生產過程及安全方面所負的職責,由雇主推選雇主方委員。同時,聯合委員會推選至少2名分別代表工人和雇主的委員參加專門培訓。企業安全衛生機構向完成培訓的委員頒發證書,持證委員在聯合委員會中被賦予一些特殊的權力和職責。聯合委員會委員的工作期限至少為1年。
在企業內,聯合委員會委員每3個月舉行1次會議。但是,如果企業存在危險物質或危險工藝,則需要更頻繁地開會。
聯合委員會會議按慣例由雙方委員輪流主持。聯合委員會自行確定出席會議的法定人數,每次會議都應有代表雙方的委員出席。
德國的同業公會 促進工傷保險
德國的職業衛生管理體制是雙軌制,由代表國家利益的政府企業監督局和非政府公眾權益性團體同業公會(行業工會)共同監督企業的職業安全衛生工作。
德國于1884年頒布工傷保險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德國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分為三大類:一是公共系統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二是農業同業公會,三是工商業同業公會。其中工商業同業公會是德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包括了26家同業公會,參保的工商企業達300萬家,參保人數達421.7萬人,占德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的90%以上。
德國的企業里一般沒有成立工會委員會,主要是行業工會發揮作用。作為職業衛生的主要監督機構,工商業同業公會的職責是:采取一切適當的手段,預防工作安全事故、職業病以及工作造成的健康危害;在工作安全事故或職業病發生后,采取一切適當的手段,恢復被保險人的健康和勞動能力,并給予被保險人或其遺屬相應的經濟補償。
德國工傷保險體現出了鮮明的預防優先的特點。首先,在德國“社會法典”中規定了工傷預防作為工傷保險機構首要的使命與任務。“社會法典”第7章第1條規定:同業公會應該“使用一切適當的方法”防止工傷事故、職業病以及由于工作原因對健康造成的損害,查明工傷事故發生的原因,保障在事故發生時有效的急救措施,減輕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所導致的后果。其次是同業公會按照“社會法典”的規定將“預防、康復、補償”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并特別提出“先預防,后康復;先康復,后補償”的工作原則。
在事故預防方面,工商業同業公會采取了以下8個方面的措施。
(1)頒布系列安全標準。這些標準會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補充與調整。同業公會的職業安全研究中心負責制訂系列安全標準,其中一些安全標準草案經同業公會通過并實施后,已成為歐盟成員國的統一標準。
(2)檢查事故隱患。同業公會對企業的監督主要側重在技術監督。各行業同業公會都有專職技術監督官員和檢查員,在各地對成員公司進行巡回檢查和提供服務。勞動安全的責任仍由企業雇主承擔,同業公會控制并監督著企業內的事故預防工作。
(3)咨詢。同業公會為成員公司提供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建議和咨詢,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4)提供培訓服務。法律規定所有負責勞動安全的人員都必須參加培訓,培訓費用由同業公會從工傷事故預防經費中支出。同業公會的工作人員在培訓中心、流動培訓車、企業內部及地方的培訓中心提供免費培訓服務。
(5)進行職業病預防的定期體檢。由同業公會設立的檢查中心負責職業病檢查和診斷工作。
(6)工作場所有害物質的監測和危害調查。同業公會免費提供視覺測定、聽力測定、噪聲測量和有毒物質測定以及對可疑職業病病因進行調查等流動服務。
(7)產品安全標準鑒定。德國的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獲得安全鑒定書,安全鑒定工作由同業公會負責。
(8)科學研究。針對工傷事故、職業病病因和防護手段開展科學研究,研究結果用于制訂職業衛生標準和生產新型防護用具。
根據德國法律規定,員工超過20人的企業應依法成立勞動保護委員會。勞動保護委員會由雇主或雇主委托的代理人1人、工會代表2人、職業衛生醫生、勞動安全專員和現場安全員組成。勞動保護委員會至少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討論勞動保護和事故預防問題,向雇方提出有關建議,并監督執行。 編輯 寧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