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敏 袁義強 于力 黃瓊
P波離散度(Pd),是指心電圖各導聯間P波持續時間變異程度,它反映心房復極的不均勻性[1]。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使左心房內壓力增高,左房內徑增大,均可引起局部心房肌電生理特性如有效不應期、傳導速度等改變,致使Pd增加,引起心房纖顫等心律失常的發生。本文將通過觀察二尖瓣球囊擴張術前后的Pd的變化,來探討二尖瓣狹窄介入治療對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Pd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其對房顫發生率的影響。
1.1 資料 選擇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無持續房顫的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89例,均為單純二尖瓣狹窄,其中46例為經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擴張術組(PBMV組)(男13例,女23例),其中重度二尖瓣狹窄35例,中度二尖瓣狹窄11例,12例曾有陣發性房顫史;43例因各種原因未行經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擴張術患者為對照組(男12例,女21例),其中重度二尖瓣狹窄33例,中度二尖瓣狹窄10例,11例曾有陣發性房顫史。PBMV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1.2.1 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術 常規方法穿刺右側股靜脈,經房間隔穿刺法對狹窄的二尖瓣進行球囊擴張,至心尖部舒張期雜音消失,術后復查心臟彩超,二尖瓣瓣口面積均>1.9 cm2。
1.2.2 心電圖Pd的測定 所有入選PBMV組患者均于術前1 d、術后1年行同步12導聯心電圖檢查,對照組于住院期間及1年后記錄同步12導心電圖,以P波起始部至P波終末回到等電位線點為P波時間,每一導聯連續測定3個心動周期的P波時間取其平均值,不同導聯中最長的P波時間為Pmax,最短的P波間期為Pmin,Pd=Pmax-Pmin。
1.2.3 房顫發生率 所有患者隨訪1年,統計房顫發生例數。
2.1 PBMV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年齡、男女比例、心率、二尖瓣瓣口面積、左室射血分數無統計學差異。
表1 PBMV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比較(±s)

表1 PBMV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比較(±s)
PBMV 組 對照組年齡42.5±10.2 44.1±9.7男女比例 13:23 12:21心率(次/min)78.1±5.6 77.6±6.2二尖瓣瓣口面積(cm2)0.9±0.2 0.9±0.3左室射血分數(%)62.3±7.9 61.5±8.1 Pd(ms)42.1±6.5 41.8±7.3房顫史(%)26.1 25.6
2.2 PBMV組與對照組Pd及房顫發生率比較 PBMV組Pd(35.4±6.7)ms較對照組(43.5±7.6)ms有明顯下降(P<0.05),PBMV組房顫發生率28.3%較對照組41.9%明顯降低(P<0.05)。
表2 PBMV組與對照組Pd、Pcd及房顫發生率比較( ± s,ms,%)

表2 PBMV組與對照組Pd、Pcd及房顫發生率比較( ± s,ms,%)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PBMV 組 對照組Pd(ms)35.4±6.7 43.5±7.61)房顫發生率(%)28.3 41.91)
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的發生,與長期風濕活動損害左房,引起左房表面積大小、形態的改變和左房壓升高有關[2]。Pd是指同步記錄的12導聯心電圖中,不同導聯中測定的P波最大時限與P波最短時限間的差值。多數人該值<40 ms。當其>40 ms時,常提示心房內不同部門存在非均質性電活動,進而能夠引發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顫[3]。二尖瓣狹窄患者心房間電機械延遲明顯變長,且與Pd相關[4]。
本文觀察觀察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對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Pd及房顫發生率的影響,結果顯示PBMV組Pd較對照組Pd有明顯下降(P<0.05),PBMV組房顫發生率28.3%較對照組41.9%明顯降低(P<0.05),表明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使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Pd明顯下降并減少房顫的發作。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如果能及時予以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術,可縮短Pd,進而減少房顫的發生。
[1]Aytemir K,Aksoyek S,Yildir A,et al.Predi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fter cardioversion by P wave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y.Cardiology,1999,70:15-21.
[2]徐志云,張寶仁,耿振江,等.心房病理與房顫的關系及對換瓣術后電復律效果的影響.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1,19:314.
[3]郭繼鴻.P波離散度.臨床心電學雜志,1999,8(3):189-192.
[4]OzerN,Aytemir K,Atalar E,et al.P wave disper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CE,2000,23(1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