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剛 邱 璞
什么是景觀,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這美麗一詞都難以說明。《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年版)中這樣闡述:1)風光景色。如:居屋周圍景觀甚佳;2)地理學名詞。a.地理學的整體概念:兼容自然與人文景觀。b.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c.特定區域概念:專指自然地理區劃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區域單位,是發生上相對一致和形態結構同一的區域,即自然地理區。d.類型概念:景觀學中主要指特定區域的概念。這種說法,只是工具書上對非專業人士提供的依據,以便于他們很好的理解。
同時,不同專業的人,由于價值體系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理解上也是千差萬別。正如M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年):景觀是人向往的自然;人棲居地;人造的工藝品以及景觀需要科學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有待解決的問題;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是美。
鄉土景觀,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出生地的景觀,反映了當地人生活特點和習性,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晶,無設計師的。小城鎮鄉土景觀局限于更小的范圍,更加的具象,把其對象定向為小城鎮,并不是大的城市。對于小城鎮,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小城鎮是由比農村社區高一層次的社會實體組成,其結構上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為基礎,在地域、人口、經濟、環境等因素上與農村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又有所相異。
鄉土景觀是人們為了滿足某種物質上的基本需求而被創立的。物質環境上的匱乏必然導致人們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鄉土景觀大部分位于遠離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在條件差的情況下人們首先要滿足“衣食住行”。閱讀小城鎮鄉土景觀,我們可以從一個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居民種類,生活習俗等多個細節著手;而學院式則要熟悉文人的生活背景,知識構成等。
20世紀60年代,現代主義建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建筑師們為了在此領域上再做突破,西方學者開始把越來越多的目光鎖定在鄉土建筑上。其原因:1)表現在西方建筑教育體制和價值取向。西方從地理、歷史上來講,氣候條件惡劣。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上天爭搶,致使人們崇尚力量,高大顯赫的建筑形式無疑是人定勝天最好的外在表象;2)在現代生活中鄉村在地域上占有巨大的比例優勢,鄉土景觀、建筑中占多數;3)“人本主義”開始流行,對人性的關注越來越多。
以上這些成果,對后來的鄉土建筑研究具有突出貢獻和意義。然而,新事物產生必定會存在眾多的誤區,西方的東西并不一定適合在東方。西方實證科學觀,常把東西分類,如景觀、建筑分為“學院式”和“非學院式”。其實“學院式”和“非學院式”是一種辯證的范疇,在哲學上表現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大至皇家的宮殿,小至文人私家園林都是由“匠作監”或匠人來完成,這些“匠作監”與匠人多數來自民間,社會地位相對低下,不曾被社會和知識分子所接納,所以說中國的建筑、園林都流淌的是“匠人的血”。比較起來,“文人園林”雖由“知識分子”創作理應屬于“學院式”,但這些人深受傳統教育和仕途坎坷,及儒道“出世入世”學說影響,也使他們融入鄉土中,在園林中找回自己的失意。
基于以上之觀點,中國的小城鎮鄉土景觀的閱讀,應注意以下幾點:1)把中國的建筑、景觀劃分為“經典式”和“民間式”不如劃分為“傳統形式”和“現代形式”。2)事物總是相聯系的,找出共有的東西。3)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閱讀小城鎮鄉土景觀要認清其結構紋理。此外,由于每個人的知識構成以及所處時間段上的差異,類的劃分是多樣的,不只此種方法。我們也可以從社會、經濟、地理、文化等多方向分析。
公理1:文化。小城鎮鄉土景觀是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的外在顯示,內在的情趣、價值觀、靈感甚至恐懼的外在的表象。可以從兩個大的方面理解。對于我國的小城鎮鄉土景觀來講,歷朝歷代的變革無疑是鄉土景觀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每次朝代的更替都對上一個朝代文化制度進行否定。當然這種變化是微妙的,用肉眼覺察不到的。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及不同的民族信仰與景觀的關系是緊密的。
公理2:歷史、沿革、來歷。歷史提供理解景觀的線索,歷史記載和詮釋了人的活動進程。理解一種景觀歷史知識無疑是重要的,文化的變革,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擴散是跨越狀的,景觀的變革雖之緩慢但無疑也逃脫不了歷史、文化和技術等方面的轉變。
公理3:常規法則,普通的、大眾的景觀更難閱讀。隨處可見的景觀因為普通,更容易被人忽略和去駐足讓人留戀。在學校中,我們對景觀的認知與學習往往是那些設計師精心思考過的“經典”。但這些規則卻不一定適用于平民化、大眾化的鄉土景觀。小城鎮鄉土景觀是大眾化的。普通的景觀元素,并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中,因為被忽略真正面對時而不知所措。
公理4:地理、生態和環境。我國自古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地理生態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雖然大環境下控制中國小城鎮的鄉土景觀多受儒道文化的影響,向往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相互和諧統一,但是每個民族又有自己獨特的信仰和文化。拋棄地理、生態和環境要素,無從談起中國的小城鎮鄉土景觀文化的意義。
公理5:小城鎮鄉土景觀的模糊性。小城鎮的每一個元素傳遞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小城鎮鄉土景觀,可以像書本一樣被翻閱,但是并不能像商品的說明書一樣完全是為了說明而寫,客觀的單方面的傳遞清楚的信息。
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有近千年,歷史上為“汪”姓家族避難集聚;于此也為徽商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徽商又被稱為“儒”商,他們特別注重商人文化素質的培養。在村落的選址上地處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11 km,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個奇特的“牛”形村落。整個村落約為30 hm2,枕雷崗山,面南湖,山青水秀。在村落的整體設計上,宏村人十分注重“風水”,宏村地理風水形式為一臥牛,必須按照“牛”形村落進行規劃和開發,利用村中天然泉水,開塘掘渠,由西繞南向東流經整個村落,使得形成“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見圖1。
在建筑上,隸屬于徽派,“粉墻黛瓦”、高大的馬頭墻,建筑細部注重雕飾,住宅布局上多為二進院落,有天井(見圖 2),取“四水歸明堂”之意。


本文通過分析鄉土景觀,介紹鄉土景觀的理解方法。了解了鄉土景觀是大眾的、普通的,是廣大人民在生產活動中不斷總結和試探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凝結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汗水和血液的精華。在積極發展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的繼承、保護、發揚和創新它是十分重要的,也為我國的小城鎮建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深層次上思考、借鑒傳統的小城鎮建設是怎么樣,利用人的“生存觀”“宇宙觀”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一,使之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和諧發展、內涵豐富的小城鎮。
[1] 何曉昕.景觀的閱讀與理解[J].建筑師,2003(2):90-92.
[2] 俞孔堅.論景觀[J].景觀,2004(20):12-15.
[3] 俞孔堅,李 偉.以新文化運動的名義:呼喚白話的景觀與白話的城市[A].首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論文集[C].2004.
[4]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5] 張世政,張德操,周 敏.小城鎮發展中的自然生態景觀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2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