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你虛偽,可以承擔得起責任,準確地說,虛偽不會給你帶來什么后果;而真實,可能帶來不利后果,有些后果無法預料。
實名還是匿名,是個令人糾結的問題。
武漢評議政風行風,去年評7家,全部優秀;今年要評53家,首輪評了10家,優秀只1家。不同的是,評議會打分,去年實名,今年匿名。
值得關注的,不是武漢市幾家行政單位政風究竟如何,而是實名匿名產生的巨大差異,因為實名匿名,在我們這個社會,是經常會出現,經常讓人困擾的問題。
實名評議與匿名評議,哪個結果接近真實?武漢的評議組織者介紹,“采用了匿名投票,結果更加接近事實”。
這里面有問題。為什么說匿名投票,會被解釋為“更加接近真實”,而不被解釋為匿名行為“更容易不負責任”呢?
人們通常傾向于認為,實名有助于產生負責任的行為,而匿名容易導致責任缺乏,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經常會被要求實名,手機實名、上網實名、買賣三聚氰胺實名,乃至大型節會要求買菜刀也實名。
這不只是管理者的思維,也是社會的一般認識。例如網上的匿名發言,有時被視為民眾意愿的真實體現,但如果“憤青言論”洶涌,很多人會說那不代表真實的民意。
如果這樣解釋是合理的,那么權力者說那些不為所喜的網絡言論再多也不代表真實民意,而合意的網絡言論才合乎民意,是不是也有道理?
我也認為,實名有助于讓人表達負責任的態度,而匿名反之。然而,對一個責任泛濫的社會,情況大概又是復雜的。實名責任會變成威懾,而匿名避責會變成表達的盾甲。由此,實名的表達可能反而虛偽,而匿名的表達反而真實,同時,人們實名表達虛偽的態度,但負得起表達的責任,匿名表達真實的態度,卻能躲避責任。在這里,責任與真偽變成了兩種東西。你虛偽,可以承擔得起責任,準確地說,虛偽不會給你帶來什么后果;而真實,可能帶來不利后果,有些后果無法預料。
應該看到,評議政風行風,即使給予實名劣評,能夠產生多少真實的難以接受的后果還是難說,但已足以令人視為畏途。而且投票人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按說都應當實名工作。在一個公民社會、法治社會、民主社會,行政部門、行政官員受到議員、學者、媒體、市民公開的實名質詢和指責,皆是平常之極。而在這里,僅是評議一下政風,還只能以匿名來求取真實意見,可見這個社會獲得真實意見的能力已經低下到了何種程度。
意見的真實性和表達意見可能產生的責任,是高度相關的。“人們應當發表負責任的意見”,很正確。只是,“負責任的意見”,所指的責任到底為何物?我想,它首先是真實,也就是對自己的心靈負責;同時,也負責任于真實的社會后果,也就是不違背基本的人類價值,例如不可宣揚種族屠殺,不可宣揚強奸有理等等。如果“負責任的意見”意味著一個人會因為表達意見,不是遭受意見的討論,而是遭受從社會排斥到權力刁難乃至法律審判的種種后果,那么,“負責任”就不是“表達真實意見”,而是帶有恫嚇的味道。
并不是說,每當“發表負責任的意見”被啟用時,都是基于恫嚇。這種情況有,但并不總是這樣。在陌生的意見場合,追問“你是哪個單位的,叫什么名字”,這是帶有恫嚇性的。但更多的時候,實名要求,以及“發表負責任的意見”的意見,只是一般性的要求,但在被要求者心中產生的化學反應,乃是喚醒“不負責任意見”招致輕重不等的后果。在一個“意見產生無限責任”的社會,這種社會記憶是每個人精神活動的天幕。
強求意見表達的實名責任,之所以成為管理措施,也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了實名責任的這一功能,而人們總是表示反對,也是要保住匿名這一自己可能進行真實表達的洞窟。而且,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看重的是怎樣使人能夠表達真實的意見,而不是關心意見表達的署名形式。署名形式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意見應該是能夠體現真實意思的。
過于強調意見的責任,尤其是附加不應有的責任,既有失公正,也造成責任與真實的背離,假話無責,人人樂從;真話遭殃,見者心驚。實名評議都優秀,匿名評議才真實,有點諷刺。那些總強調實名有利于加強意見責任的人,實在有必要先把“負責任的意見”中的責任到底是什么意思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