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霞 ,陳文龍,董 勇 ,李曉鵬,熊建華
(新余市環保局經濟開發區分局,江西新余 338000)
環境經濟學界在收集大量的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的結論,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發展中,環境質量退化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的關系,并稱之為庫茨尼茲曲線。如圖1所示,其中L1稱為安全警戒線;L2表示環境承受極限;ABCD的發展軌跡是以環境質量退化為代價,在突破安全警戒線后,由于治理不及時而引起環境經濟系統最終的崩潰[1],如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ABCKTEF的發展軌跡是走先發展后治理的方式,如美國、西歐,但是這種方式的經濟成本和環境風險都很大。ABEF軌跡是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環境經濟社會的綜合決策,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在盡量減少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尋求經濟增長,降低CKT的峰值,使它不超過安全警戒線,設法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最佳動態關系的發展通道。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是對這種思想的實際應用并取得了有效進展[1]。

圖1 庫茨尼茲曲線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礦種存在短缺、以工業需要的礦產資源為例,中國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存在貧礦多富礦少、共生礦多與單一礦少、中小型礦多和大型礦少、空間分布不均與開發難度大等問題。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破壞浪費與環境污染嚴重,我國濫采濫挖與采富棄貧等現象普遍存在。城市垃圾很少利用,再生資源回收水平低。
中國現有的工業園存在著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與污染等問題。園內的企業并非有機的群聚,而是無機的雜合,不能形成工業鏈與工業代謝關系,集聚經濟效益差,這些導致新設的工業園重入老工業區生產——消費——污染的困境。
現代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空前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簡單,產生的有限的污染物和廢棄物可以得到自然的凈化。而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過了自然界凈化的速度,污染物破壞作用嚴重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直接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2]。從長遠來看,還危及到后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1)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園區內的企業是一種互惠合作的關系,各企業通過副產品交換,上游企業的廢棄物可以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這就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成本。參與其中的企業均能從中獲得利益,因此它是一種市場驅動型的合作。
(2)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利用上游企業的副產品,從而減少了對資源的需求,降低了廢物排放,也就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3)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園區內的企業有著共同的、高標準的環境管理目標,共同對園區進行環境管理。因此,可以改善企業的外部形象,減少環境成本;由于園區內企業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上、下游企業彼此有機會了解,合作就會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這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也減低了交易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4)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工業園是一種新的工業開發模式,在園區通過建立產業鏈,招募完善產業鏈的新成員,孵化新企業,就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生態工業園的成員的合作動力來源于生態工業園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也就是說,他們要滿足企業、社區和政府3方面的利益。但是政府因為要扶持生態工業園的發展,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減免稅收或一些補貼政策,這些均會加大政府的財政負擔。
(2)具有一定的資金風險。生態工業園要滿足共生的條件和高標準的環境目標,這些都需要高額的前期投入,而投資回收期可能很長,因此增加了資金風險。由于各個成員之間因為副產品交換而增加了相互合作的需求,但是過于緊密的合作又容易導致企業之間的合作剛性和相互依賴,如果各方協調不到位,又或者有企業單方面退出,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整個共生系統的失敗,則這部分投資成為很的沉沒成本。
(3)對大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成本和障礙很大。目前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在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是進行末端治理,顯然不適合以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為目標和基本特征的生態工業園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對企業的生產工藝、設備等各個方面進行技術改造,這對企業的資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4)可能會阻礙產品的升級。由于生態工業園鼓勵企業之間的副產品交換,形成了剛性需求,企業可能因此喪失改進生產工藝的動力,不利于源頭技術創新和尋求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的發展,使企業產品不能向“綠色化”邁進。
在工業園區現有的基礎上,確定園區的支柱產業,積極引進能形成以支柱產業為核心的“生態鏈(網)”的企業,以及能利用區內已有企業的廢物和副產品為原料的企業;并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重點引進補鏈企業和項目,從而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工業生態網。引進以資源回收利用為主的靜脈類產業,形成以閉環反饋為特征的工業共生鏈[3]。
(1)對污染較重且不能有效治理的項目,堅決不準進入園區。
(2)對科技含量低、以資源消耗性為主的小型企業全部納入擬建的中小企業創業園。
(3)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能夠有條件實現物質和能源轉換的項目入園。
目前,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對于工業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的仍然是末端治理方式,雖然末端治理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顯著,如無法真正消除污染,且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在經濟上治污成本又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而清潔生產能夠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清潔生產是指為了保持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持續的提高工藝、產品及服務,應用整合性及預防性的環境策略,減少人類及環境受到的危害。對工藝而言,清潔生產節約資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及降低廢物排放量與毒性。清潔生產對產品而言,在原材料的取得至最終處置的產品生命周期中,降低產品對環境、健康及安全的沖擊。它強調2個要點:清潔的生產過程及清潔的產品。
(1)大力開展生態工業理念的宣傳,引導企業把生態工業理念融入企業的組織、文化和企業內部激勵機制,讓企業法人真正成為發展生態工業的組織者、創造者和執行者。
(2)要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在資金注入、土地配比、人才供應等方面向生態性企業傾斜。
(3)要對污染重、治理力度弱的企業加大監管力度,確保達標排放。對治污能力強,廢物排放量小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
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其開發對環保技術的要求很高,而我國在此方面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面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嚴格的技術貿易壁壘,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目前,現有工業園區內的企業研究和開發能力較低,資金投入不足,企業自主研究開發環境保護技術的能力明顯落后于西方國家各大跨國企業,這是生態工業園發展的一個限制性因素。因此,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企業開辟專門的實驗研究區域,在實踐中研究廢棄物處理技術、再利用技術和環境污染物質合理控制技術;并進一步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爭取引進更多研發中心入園。
[1]洪 陽,欒勝基.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庫茲尼茨關系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1999,18(3):112~114.
[2]趙瑞霞,張長元.生態工業園: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38~43.
[3]劉雪娟,蘇敬勤.關于生態工業園的幾點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3(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