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榮添
(廣州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廣州510623)
按照注冊類型,我國的企業分為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三大類。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資本與其他成分資本不斷結合,為反映國有經濟在行業的控股情況,把國有企業加上國有控股企業專門分類統計。同時由于民營企業得到空前發展,除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的內資企業代表了狹義民營企業。因此,以國有及國有企業、內資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更能反映中國的企業結構。
裝備制造業又稱裝備工業,主要是指資本品制造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制成品,分屬于金屬制品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7個大類185個小類。其中根據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通用裝備制造業包括鍋爐及原動機制造,金屬加工機械制造,起重運輸設備制造,泵、閥門、壓縮機及類似機械的制造,軸承、齒輪、傳動和驅動部件的制造,烘爐、熔爐及電爐制造,風機、衡器、包裝設備等通用設備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及機械修理和金屬鑄、鍛加工,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工業,同時通用裝備制造業也是目前準入政策相對較寬松,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2007年裝備制造業各行業中,通用裝備制造業占裝備制造業的產出比重達到10%(如圖1),內資企業在通用設備制造業的產出比重超過65%(如圖2)。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國內GDP增長速度是歷史上最高的年份,達到13.0%。因此研究市場需求最暢旺和資金充裕年份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應具有階段性指標作用。
圖1 2007年裝備制造業各行業的產出比重
圖2 各類型企業在通用裝備制造業的產出比重
目前廣泛用于企業技術刨新績效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綜合評判等,也有較好的效果,但這些方法指標權重的確定壯觀性太強,缺乏理論依據,且計算量大[2~3]。有鑒于此,本文提出用密切值法進行這幾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以克服上述方法中的不足。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整體的系統能力,根據技術創新過程的特點,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可分為以下方面[4~5]:
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指標,主要考核的是企業創新資源投入的力度,包括:R&D經費投入強度,用“R&D經費內部支出/產品銷售收入(%)”表示,反映了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重視程度;新產品開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1,用“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表示,反映企業對應用研究、試驗與開發的重視程度;技術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率,用“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技術引進經費(%)”表示,反映企業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相對水平。
指整個創新活動中人才的投入,同時也反映企業創新體系吸納人才的能力,包括科技活動人員比重1,用“科技活動人員/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科技活動人員中R&D人員的比重1,用“R&D人員/科技活動人員(%)”表示;科技活動人員整體素質,用“科學家和工程師/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
指整個創新活動中整合是一種重要能力,特別是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更加重要,包括科技活動經費外部籌集額比重1,用“(1-企業資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表示,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比重:用“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表示,反映企業整合外部資源開展合作創新的能力。
主要考察技術創新的效果和效率,是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產出水平的直接表現,包括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比重1,用“新產品銷售收入/總銷售收入”表示,衡量新產品開發活動的最終效果;單位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新產品產值,用“新產品產值/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表示,反映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投入產出水平的高低,是創新資源投入產出的效率型指標。R&D經費專利產出效率,用“R&D經費/專利申請數(萬元)”表示,反映企業的創新效率;發明專利申請比重(%),用“申請發明專利數量/企業申請專利總數量(%)”表示,反映企業研發人員創新的品質。
密切值法是利用歐氏距離,分別計算待評估企業與最優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間的歐氏距離,然后計算待評估企業的密切C,通過C的值,比較不同方案之間的優劣。
該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設方案集Ai(I=1,2,…,m)在指標Sj(j=1,2,…,n)下取值為Aij,得到指標矩陣A=(Aij)mxn。由于方案的指標較多,且各指標的量綱不同,為便于比較,對指標矩陣進行規范化處理。
當第j項指標越大越好時
當第j項指標越小越好時
因此,得到規范化指標矩陣X=(xij)mxn。
滿意方案就是在決策點集中找出離最優點集最近、離最劣點集最遠的決策點。
C的大小反映了方案集偏離最優點的程度,當C>O時,A偏離最優點,其值越大,偏離越遠;當C→0時,A最接近最優點。以C的大小作為決策準則,C最小的方案就是滿意方案。
根據《2008年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材料》提供的數據,編制和整理國有及國有控股、內資民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4種類型工業企業,在通用設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有關指標數據(見表1)。用密切值模型對這4種類型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進行評價。在指標體系中,單位新產品開發經費為負向指標,其他指標均為正向指標。
由于各指標的量綱不同,用式(1)、式(2)轉化為規范化指標矩陣(見表1)。
表1 各類企業原始指標數據和規范化數據
利用式(3)分別計算各指標和整體的最優點集和最劣點集,根據式(5)和式(6)計算出 d和d。
由式(4)可以計算出各類型企業的密切值即
Ci=(0.069,0.000,0.696,0.825)
由此可知,C1>C2> C3>C4,內資企業(非國資)技術創新績效最好,其次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最差是外商投資企業,可能是同該類企業的研發機構主要設置在國外有關。
本文將密值法應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估,為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估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通過以上分析,發現該方法概念清晰,計算過程簡單,且無需確定附屬函數等主觀性參數,必要時可方便地根據評價的重要性,賦予不同的權重,從而得出更加客觀的結果。在國內經濟階段性的頂峰進行不同類型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評估,應具有一定階段性的參考作用。
[1]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資料——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魏汝祥,孫勝祥,劉寶平,宋 宏.密切值法用于海軍艦船招標工程的評價[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02,(4):50-53.
[3]王露琰,劉瑞霞,吳 瓊,毛雪蓮.基于密切值法的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估[J].河北紡織,2006,(4):25-28.
[4]程正中,吳永林,謝朝陽.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的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2008,(6):27-31.
[5]羅亞非,李敦響.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類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5,(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