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4年)的金湯長城雄偉險峻氣勢磅礴,盤旋于山脊之上,環繞在灝明湖畔,景色秀美壯觀。此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成為護衛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由于修壩蓄水造成水面上升,湖水將三段長城自然斷開,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奇特景觀,可謂 “山間碧玉,水中長城”。
北京郊區的長城聞名遐邇,綿延近千里。車行到懷柔山間,墨綠的山脊上,若隱若現地藏著一條長龍,那是一處廢棄的長城遺址,落寞地伏在山間,將昔日鐵馬冰河的喧囂收入到那一塊塊滿載著歷史的墻磚中。車子繞山轉了幾個彎,飽經歷史滄桑的黃花城水長城遺址便躍然于眼前。
金湯長城剛毅蒼勁
黃花城水長城地處京師北門,曾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要塞,長城橫亙黃花鎮7個村,長12.4公里,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傳說明朝永樂年間,蔡凱大將軍奉命主持修建,因歷經多年才修好,朝中奸佞趁機以“工期過長,投資太大”告了蔡將軍一狀,蔡將軍竟被斬首。后來,當朝皇帝朱棣意識到事有蹊蹺,派人到鎮中調查,但見蔡將軍修筑的長城極其險峻且堅固,用米湯固定的磚石敲擊不出一絲裂紋。朱棣重新為蔡將軍修墓樹碑以示平反,并刻下顏魯公體“金湯”二字,所以黃花嶺長城又被稱作“金湯長城”,成語“固若金湯”也是因此而來。
米湯澆注的黃花城水長城竟能如此堅固,真該讓那“豆腐樓”、“樓脆脆”、“樓歪歪”的開發商們來學習一下,好敲打敲打因貪念變得酥脆的心。
水長城是先有長城后有水,蜿蜒的九渡河與長城交匯,解放后修建了水庫,便形成了水長城景區。
剛入景區大門,水庫大壩就呈現于眼前,像一面堅實的巨墻擋住了后面的風景,上下幾十米的落差,形成了多條小瀑布傾注而下。
繞過大壩,忽見一湖碧水占了滿眼,青山環繞的水面直顯開闊。不遠處的山脈上,一段頹敗的古長城遺跡清晰可見,隨處可見斷崖、單邊墻和松松垮垮的殘磚,也因此這段長城不允許游人攀爬,殘損的古長城上雜草豐茂,盡顯蒼涼。
四大奇景韻味深遠
密林掩映的群山之中有蜿蜒的羊腸小道,踏過石階、吊橋,小路延伸向湖邊。湖水墨綠幽靜,被青山環繞。
黃花城水長城有四大奇景,第一奇景便是長城入水。沿著灝明湖邊下到淺灘,便可看到一段殘破的長城浸入水中,一段基石在水下若隱若現。青色的山體上古長城的遺跡清晰可見,或是蜿蜒,或是筆直。水面上映出青山和長城的倒影,山頂的烽火臺屹立在藍色的天空下,這段山水呼應的景色,如同一幅寧靜的水墨畫,那蜿蜒綿亙的長城便成了畫中的點睛之筆,真可謂:城水相呼應,壯美自悠然。
第二奇景是長城的建筑構造。長城表面城磚剝落處,隔幾塊不規則的石頭,就有一塊很方正的石頭,而從橫切面來看,這塊石條橫穿整個墻體,這種石條穿釘的構造非常堅固,在萬里長城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構建。當年日寇侵入華北受這段長城所阻,想盡辦法,最后用炸藥才炸毀了其中一段。
山體間的長城雖然殘損,脊梁卻堅如鋼鐵,獨有一種堅毅不拔堅不可摧的氣度,讓我不由得挺直了身體,一種敬畏油然而生。
第三奇景便是一路上為我們遮陰蔽日的板栗樹,這是近百畝的明代板栗園。明代守城將士,三分守邊,七分耕種,他們辛勤勞作栽培了大明板栗,雖飽經風霜,依然枝繁葉茂。
站在樹下享受那一片清涼,想到600多年前,在這長城腳下戍邊又耕種的將士們,每個人都有深愛的父母妻兒,卻為了國家常年駐守在這里,如同這屹立不倒的金湯長城一般,可歌可泣!
湖的另一端和山體相連,都是陡坡和峭壁。我遠遠望著入水的長城,滿腔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懷油然而生。
第四奇景是四周環繞長城,要到灝明湖中央才能看到。乘船游湖,湖面涼風習習,只覺得被一種柔軟安靜感覺包圍著,平日里在城市間行走積攢的憤懣與蕪雜仿佛都瀉在了一池湖水里。心,難得的安寧。
船至湖中央,360度的明長城環繞四周,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四面群山巍峨長城起伏,身處碧波蕩漾之中,突然覺得自身渺小而感嘆自然造化與古人才智的神妙結合。長城的剛毅,湖水的柔美,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正如駐守長城的士兵們百戰沙場的剛毅,被遠方妻子思念的柔情層層包裹起來,保佑他們的平安。
京郊的山脈上橫亙著的長城源自不同朝代,始修于戰國時期的燕國,修建時的目的是為了抵御東胡、山戎等游牧民族的侵擾,北魏、北齊、遼、金、明等朝代修筑的規模最大。
北京的長城遺跡,殘破的磚石上刻下歷史的印記,流淌著中華魂,無論是黃花城水長城、響水湖驢鞍嶺長城,還是箭扣、金山嶺和五間樓長城,都寫盡了滄桑與豪壯,等著我們去經歷、去體味、去敬仰。
編輯劉建淑jianshu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