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虎 ,車 進,張 成
(寧夏大學 a.物理電氣信息學院 信息工程系;b.校長辦公室,寧夏 銀川 750021)
手機用戶的不斷增加,數據服務大幅度增長,促使無線移動系統采用新的技術來提高傳輸速率和系統容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分組業務需求。為了靈活配置頻率資源和碼資源,提高熱點地區的系統容量覆蓋,在TD-SCDMA系統中引入了N頻點的特性,即每個小區配置多個載頻[1-5]。其中,承載P-CCPCH的載頻為主載頻,不承載P-CCPCH的載頻為輔載頻。1個N頻點小區可以配置1個主載頻、N-1個輔載頻。
TD-SCDMA下行多載波方案是指基站可以同時給1個UE發送多個載波的數據。下行多載波方案和N頻點特性相結合后,得到優化的方案,即在一個小區內提供多個連續的載波,主載波上提供BCH,UpPCH,DwPCH以及其他信道,用于系統信息廣播和終端接入。而在輔載波上,只提供業務信道。由于N頻點特性中,公共信道只在主載頻發送,降低了對發射機功率的要求,并且降低了在同頻組網的情況下載頻間的干擾,采取N頻點特性之后,系統容量也大幅度提升,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同等業務量的條件下,不但減輕了系統負荷,也降低了系統的干擾,提高了系統的效率。
本設計按照3GPP協議的要求產生TD-SCDMA的基帶三載波信號,將3個單倍速數據的中心頻率調制于-1.76~+1.76 MHz之間,其頻率為1 kHz。3個單倍速數據由下行信道處理模塊生成。輸出結果是將3個單倍速的基帶信號經過FPGA變頻和RRC濾波后,成為24倍速數據輸出到射頻。
下行三載波變頻系統如圖1所示,系統由3條相同子系統的變頻鏈路組成,根據不同頻偏指示產生各路頻偏。圖中CIC補償濾波器分別將前一級的4倍數內插濾波器和后一級的6倍數內插濾波器補償合為同一個模塊進行處理,其優點是可以節省FPGA的資源。

圖1 系統總結構圖
其單子路在Simulink中的仿真結構如圖2所示,由7個部分組成。

圖2 單鏈路設計結構圖

CIC濾波器由兩部分組成,即積分器H1(Z)和微分器H2(Z)的級聯。單級CIC濾波器的實現過程如圖3和圖4所示,其中圖3是CIC濾波器的原理結構,圖4是其實際等效圖。

圖3 CIC濾波器的原理結構圖

圖4 實際等效圖
圖5為D=6,fs=5.12 MHz,fc=0.8 MHz條件下CIC濾波器的Matlab[6-8]系統頻率幅度響應圖。

圖5 頻率幅度圖
圖6為D=6,fs=5.12 MHz,fc=0.8 MHz條件下CIC補償濾波器的Matlab系統幅頻響應圖。

圖6 幅頻響應圖
根據TD協議要求,脈沖形成濾波器的沖激響應h(t)為根余弦型(滾降系數α=0.22),接收端和發送端相同。濾波器的沖激響應 RC0(t)定義為

混頻器由乘法器和高通濾波器組成,分別如圖2的Mixer和FDAtool所示,其中Mixer是由1個正余弦產生模塊和1個乘法器組成。sin θ產生模塊如圖7所示,輸出兩路完全正交的正余弦信號,用于與原始信號I和Q兩路分別相乘。

圖7 sinθ產生模塊
相位增量 △θ=fL0×2Nb/fs,Nb為相位累加器的輸出寬度,fL0為本地振蕩頻率,與頻率之間的關系為△f=fs/2Nb,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算出△θ。

圖8 輸入信號頻譜圖

圖9 輸出信號頻譜圖
在圖2的單鏈路Simulink下仿真,輸入信號頻率為0≤f≤1.6 MHz,頻偏foffset=1.6 MHz。觀察圖2的仿真結果,其Scope1和Scope2輸出結果仿真截圖如圖8和圖9所示。
由以上仿真圖可知,該系統完全可以達到系統頻率搬移要求。
[1]3GPP TS34.223,Spatial channel model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simulation[S].2008.
[2]3GPP TS25.221,Spatial channel model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simulation[S].2008.
[3]OJANPERA T,PRASAD R.Wideband CDMA for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M].[S.l.]:Artech House Publishers,2001.
[4]門愛東,楊波,全子一.數字信號處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5]謝顯中.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與實現[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6]譚會生,瞿遂春.EDA技術綜合應用實例與分析[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7]劉敏,魏玲.Matlab通信仿真與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
[8]趙靜,張瑾,高新科.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統仿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