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郭俐宏,范金明,黃屏,陳德森*(.鄖縣人民醫院骨Ⅱ科,湖北鄖縣44500;.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湖北十堰44000;.湖北醫藥學院,湖北十堰44000)
丹參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研究
朱怡1,郭俐宏2,范金明3,黃屏2,陳德森3*
(1.鄖縣人民醫院骨Ⅱ科,湖北鄖縣442500;2.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湖北十堰442000;3.湖北醫藥學院,湖北十堰442000)
目的觀察丹參對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予甘露醇+阿司匹林+依達拉奉注射劑作為基礎治療;治療組43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分別觀察治療前后腦梗死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臨床療效;測定治療前及治療15 d后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血流動力學等的變化,動態觀測15 d(間隔1 d/次)局部腦血流(rCBF)及腦電圖(EEG)的變化,并籍此評價丹參對腦梗死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好轉,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丹參能顯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SOD含量(P<0.05),明顯改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P<0.05),提高局部腦血流量(rCBF),縮短腦電圖恢復至正常水平時程。結論丹參對腦梗死有理想的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減少脂質過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擴血管等作用。
丹參注射液;腦梗死;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腦電圖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腦局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占全部腦卒中的80%,是臨床常見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丹參通過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提高抗凝和纖溶活性,降低血液黏滯度,減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動力學,減輕腦水腫,消除氧自由基及減少腦組織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降低應激性,發揮組織保護作用[1]。本文就丹參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研究,探討其治療機制,為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鄖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于2006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的腦梗死患者86例,均為住院患者,均行CT檢查排除腦梗死等器質性腦血管病變,均有頭暈、頭痛、頭重等自覺癥狀波動性消長,無神經系統局灶體征,頭顱CT或MRI檢查未見腦部疾病(梗死、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腫瘤及精神障礙等表現。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2歲;治療組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62.5歲。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標準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入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2],療效按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神經療效評定標準》[3]神經療效評定和臨床療效評定。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加丹參注射液0.4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兩組均連續使用14 d。
1.3 藥品與設備丹參注射液(黑龍江珍寶島制藥廠,批號080912)。腦血流儀(TCD,北京太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腦電圖儀(英國Companion III);MDA測試盒(南京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1.4 檢測指標和方法患者入院后經靜脈(當日及15 d)取血,記錄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按文獻[4]方法測定血清MDA、SOD、NOS(nmol/mL)、NO(nmol/mL)含量。采用腦電圖儀記錄EEG,記錄并測量第1,3,5,7,9,11,13,15天治療組及對照組EEG的波幅;用TCD測量分別在1,3,5,7,9,11,13,15 d行頂葉測rCBF并動態觀測rCBF的變化,rCBF的計算按文獻[5]方法進行。
1.5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歐洲卒中評分(ESS評分)總分<80分,意識分<6分;觀察時間從開始用藥第1~15天;ESS在發病72 h及治療后第15天各評定1次;頭顱CT或MRI至少在發病后7 d或15 d復查1次。所有完成試驗生存患者在治療后3個月作生存隨訪。
1.6 療效標準根據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價標準評定[6]。痊愈: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惡化和死亡: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7%以下或增加。
2.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2。
2.3 兩組MDA、NO含量及SOD、NOS活性變化比較見表3,表4。
2.4 兩組不同時間段測得EEG及rCBF變化比較見表5,表6。
2.5 兩組治療前后ESS評分比較見表7。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ˉx±s,n=4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DA及SOD含量比較(ˉx±s,n=43)
表4 兩組血清NO釋放及NOS含量比較(±s,n=43)

表4 兩組血清NO釋放及NOS含量比較(±s,n=4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NO/(nmol/mL)NOS/(nmol/mL)治療前治療15 d后治療前治療15 d后治療組102.36±7.53 151.24±10.21#117.21±8.01 191.14±14.31#對照組103.04±7.37 119.37±8.49 115.94±9.41 149.25±10.01

表5 兩組不同時間段測得EEG比較(ˉx±s,n=43)%

表6 兩組不同時間段測得rCBF比較(ˉx±s,n=43)mL/(100 g/min)
表7兩組治療前后ESS評分比較(ˉ±s,n=43)

表7兩組治療前后ESS評分比較(ˉ±s,n=4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15 d后對照組43 33.02±2.76 49.33±3.45治療組43 32.14±2.35 60.57±3.41#
本研究結果顯示丹參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非常明顯,數據顯示其能提高抗凝和纖溶活性、降低血液黏滯度、減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動力學(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丹參組血清MDA含量在治療后明顯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提示丹參提取物能抑制MDA的產生。治療組在治療后SOD的明顯增高,說明丹參能提高SOD釋放,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NO及NOS治療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丹參對缺血性腦梗死后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增加NO的合成,松弛血管平滑肌。兩組在入院當天測得EEG在低水平,治療組在治療3 d后開始明顯恢復,至7 d恢復至正常水平。兩組在入院當天測得rCBF在最低點(42.32± 2.45,43.12±2.73),治療組在治療3 d后開始逐漸升高至較高水平,7 d后治療組基本恢復正常的水平;但對照組維持在低水平達11 d,在13 d才接近治療組水平,說明丹參能提高局部腦血流量(rCBF),縮短腦電圖恢復至正常水平時程,進而證實丹參能擴張腦局部血管,增加腦血流量[7-8]。
本研究結果表明,丹參治療腦梗死不僅能夠顯著降低大面積腦梗死的病死率,還能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今后應從藥代動力學方面對該藥進行深入的研究。
[1]唐修學,陳彩蓮.丹參注射液治療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學,2004,26(21):251.
[2]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380.
[3]陳清棠.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療效評定標準(1995)[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81-382.
[4]楊白純,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992-995.
[5]Keui Koshu.Mcasurement of regional blood flow using hydrogen gas gegerated by electrolysis[J].Stroke,1982,13:483.
[6]楊樹源,楊新寧.急性腦創傷后繼發性神經細胞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21):91-95.
[7]楊繼英.丹參素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7,8(4):45-46.
[8]趙玉清.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藥理毒理研究綜述[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7):50.
R255.2
B
1007-4813(2010)06-0832-02
2010-07-05)
朱怡(1970-),男,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科臨床。
*通信作者:陳德森,男,主管實驗師。Tel:18986886965,E-mail:cdscds12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