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強,王欲揚,凌湘力*(.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康復部,廣東東莞53900;.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貴陽550004)
綜合療法對腦卒中急性期的療效觀察
王和強1,王欲揚1,凌湘力2*
(1.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康復部,廣東東莞523900;2.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貴陽550004)
目的觀察體針、頭針、中藥熱敷等治療方法對腦卒中急性期的療效,探討其治療的最佳方案。方法將112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4組,即體針組(A組)、體針加頭針組(B組)、體針加中藥熱敷組(C組)、體針加頭針加中藥熱敷組(D組),分別予以體針、體針加頭針、體針加中藥熱敷以及體針加頭針加中藥熱敷進行治療。結果A、B、C、D組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中B、C組療效高于A組(P<0.05),D組療效最佳(P<0.001)。結論采用體針、頭針、中藥熱敷等方法治療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均有效,三者聯合運用療效更佳。
腦卒中;急性期;體針;頭針;中藥;熱敷;綜合療法
腦卒中由于其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而備受廣大醫務工作者所關注,為觀察綜合療法對腦卒中急性期的臨床療效,筆者近8年來采用體針、頭針、中藥熱敷等不同方法對腦卒中急性期進行治療,探討不同療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12例患者均來源于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和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康復部住院病人,隨機分為4組:體針組(A組)、體針加頭針組(B組)、體針加中藥熱敷組(C組)、體針加頭針加中藥熱敷組(D組),每組28例。A組男19例,女9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7歲,平均(59.13±10.64)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20 d,平均(21.64±20.65)d;根據患者的神志、語言、肢體運動功能等主癥進行綜合評定[1],病類療前評分(14.93±5.05)分。B組男21例,女7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78歲,平均(58.11±11.38)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19 d,平均(21.39±19.95)d;病類療前評分(16.08±3.93)分。C組男20例,女8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78歲,平均(58.65±11.76)歲;病程最短4 d,最長118 d,平均(22.03±20.18)d;病類療前評分(15.29±4.51)分。D組男19例,女9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75歲,平均(57.97±10.42)歲;病程最短2 d,最長120 d,平均(20.95±19.22)d;病類療前評分(15.70±4.62)分。經統計學處理,4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類療前評分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排除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1]。主癥: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次癥: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1.2.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全部經CT或MRI確診。
1.2.3 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病診斷標準的急性期患者[1]。
1.2.4 排除標準拒絕針灸治療的患者;癲癇發作頻繁嚴重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并房顫引起腦栓塞者;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體針方法取穴與操作:參照《針灸治療學》[3]方法按中醫辨證取穴,隨癥加減。
1.3.2 頭針方法取穴:下肢癱瘓取對側頂顳前斜線上1/5,上肢癱瘓取對側頂顳前斜線中2/5,面癱取對側頂顳前斜線下2/5;下肢麻木、感覺異常取對側感覺區上1/5,上肢麻木、感覺異常取對側感覺區中2/5,面部感覺異常取對側頂顳后斜線下2/5;運動性失語取頂顳前斜線下2/5,平衡障礙取雙側枕下旁線。操作方法:患者靜坐位或臥位,常規消毒,選用直徑為0.25 mm、長40~50 mm不銹鋼毫針,針與頭皮呈15~20°夾角,將針快速刺入頭皮下,當針到達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達到針刺該穴的應有深度后,快速捻轉1~2min,捻轉速度150~200次/min,然后靜留針5~10 min,反復操作2~3次,即可出針。
1.3.3 中藥熱敷處方:紅花15 g,桂枝30 g,當歸20 g,生川烏15 g,生姜30 g,艾葉20 g,吳茱萸15 g,乳香20 g,續斷20 g。用法:以上為1劑中藥劑量,用紗布包扎成包,澆灌冷水后放在熏蒸鍋中將其蒸熱,取出熱燙中藥包在病人患側上下肢皮膚上快速來回均勻滾動,如中藥包變涼,放入熏蒸鍋的熱水中浸泡片刻,取出稍捻干水再行上述治療,如此操作3~5次。注意事項:治療時熱燙中藥包需快速均勻滾動,使其皮膚熱而潮紅而不至于燙傷皮膚,中藥包不可太干,以皮膚上留有少許水漬為宜。
A、B、C、D組病人按照上述方法予以治療,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 d,后行第2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治療期間繼續常規西藥治療。
1.4 療效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1]擬定,病類治療前評分和病類療后評分采用計分法,對治療前后患者的神志、語言、面癱、肢體運動功能等癥狀各項最高分進行相加[1]。基本恢復:≥81%,6分以下;顯著進步:≥56%,<81%;進步:≥36%,<56%;稍進步:≥11%,<36%;無變化:<11%;惡化(包括死亡):負值。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單因素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用方差分析,各組前后比較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
2.1 4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4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ˉx±s)
2.2 4組治療后療效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4組治療后療效結果比較例(%)
本研究顯示,按照中醫辨證原則治療腦卒中,體針治療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P<0.05),總有效率為67.85%,說明其能改善患者神志、語言、面癱、肢體運動功能等各項癥狀,提高患者療效[4]。
中藥熱敷加體針組病類療前、療后評分比較(P<0.01),其臨床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單純體針組(P<0.05),說明中藥熱敷加體針更能改善患者神志、語言、面癱、肢體運動功能等各項癥狀,提高患者療效[5]。
頭針加體針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P<0.01),臨床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單純體針組(P<0.05),可能是頭針能促進大腦兩側血液的代償,改善腦供血,使病灶周圍血管擴張,加速側枝循環建立,改善腦細胞營養狀態,從而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6-8]。
結論:上述4種治療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其中,中藥熱敷加體針、頭針加體針均優于單純體針治療,頭針加體針加中藥熱敷綜合療法療效更佳。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石學敏.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108.
[4]張為民,黎明全.康復療法治療急性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4):3.
[5]楊孟林,華剛,孟靜.針藥并用治療中風偏癱160例[J].吉林中醫藥,2006,26(2):48.
[6]李濤,馬長江,劉洋.頭針配合語言訓練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49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2):200.
[7]王海麗,吳九偉,林學儉.林學儉運用頭皮針治療部分腦源性疾病經驗[J].中國針灸,2005,25(10):729-732.
[8]沈特立.病側、雙側頭穴透刺對腦梗塞TCD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1):8-10.
R255.2
B
1007-4813(2010)06-0836-02
2010-09-02)
王和強(1977-),男,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
*通信作者:凌湘力,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E-mail:gzszyy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