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爽
“北京天氣很好,沒下雪?!?/p>
“已經吃過飯了,食堂解決?!?/p>
“我挺好的,沒感冒。哎呀,怎么又這么多的問題啊,沒時間跟你說了,我現在要去上課了?!?/p>
掛掉母親的長途電話之后,王一婷嘆了一口氣,趕緊跑向教學樓。
這是王一婷每天晚飯后例行公事的電話應答,雖然已經是首都一名牌大學大二的學生,但是她每天仍然要向遠在浙江的媽媽匯報生活情況、學習狀態甚至天氣預報。讓她最郁悶的是,媽媽打電話一定要打到她接聽為止,“我已經是成年人了,住校又不是一兩天。但是爸媽就是放不開,一天得不到我的消息就如坐針氈。真是無語。”
和王一婷一樣,很多大學生每天都要遭遇父母的親情“襲擊”,雖然能深深體會到其中的濃濃愛意,但有時候還是感覺這份愛讓他們哭笑不得,甚至喘不過氣。
爸媽的關愛太“沉重”
把那幾十公斤的包裹重重地丟在宿舍的地面上,瘦弱的郭杰覺得自己快要虛脫了,可她顧不得休息就向外飛奔,因為“再晚點兒,就遲到了”。
郭杰是浙江某高校大三的學生。幾天前,聽說寒潮要一路南下,遠在山東的爸媽立即打來電話:先是讓郭杰記得多加衣服,別感冒了,接著叮囑她趕緊去買一件厚外套,最后終于演變成了爸媽把家里的棉服寄到學校。盡管郭杰再三解釋寧波的氣溫不低,用不著穿厚棉服,但是爸媽一句“你不用管了,過兩天就給你寄到”讓郭杰沒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郭杰接到快遞電話的時候是下午6點,正準備去上晚上的課。電話讓她慌了手腳:“爸媽還是按大一時的地址給我郵的包裹,可我早就不住在原先的校區了!”郭杰先跑了半個校區趕到收發室,再痛苦地拎著重量讓她“崩潰”的包裹又走回宿舍。
下課回宿舍,郭杰打開包裹,吃了一驚:里面不僅有厚棉服,還夾帶了十幾個石榴、一袋子蘋果乃至6連包的牛奶!郭杰還在愣神,爸媽的電話就打了過來:“石榴和蘋果都是從咱家的樹上摘的,自己家的水果比外頭賣的好吃。你早晨要記著吃早點,每天喝一袋牛奶……”郭杰本來有一肚子怨氣想向爸媽發泄,但是聽見媽媽這一番嘮叨,她突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五,郭杰給自己制訂了一份周末復習計劃,為了迎接下周一門課的期中考試,她打算好好磨磨槍。然而,爸媽的電話打亂了她的計劃——周末媽媽要來學校,車票都買好了。
“我哪里想到那個包裹只是一個‘引子呢!”郭杰無奈地說。
結果,郭杰的整個周末都陪了媽媽,吃飯、逛街、采購,媽媽幾乎把郭杰需要的生活用品都買了一件,還“不顧勸阻”到郭杰的宿舍幫忙打掃衛生。送走“心滿意足”的媽媽,郭杰才想起自己的復習計劃泡湯了。
“爸媽的關愛讓我感覺太‘沉重了,有時自己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惫芤荒槦o奈。
“我媽怎么就學會上網聊天了呢?”
“早知道會是這樣,當初怎么都不會教他們上網聊天的!”南開大學的王繹后悔不迭。
王繹的爸媽都已年逾半百,原先不會用電腦,更不會上網。去年暑假,看到王繹和外省市的同學用視頻聊天,爸媽動了心。王繹也樂得讓父母跟上時代潮流,手把手地教了一星期。
不過,讓王繹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成了“受害者”,他從此“不得安寧”。
王繹回到學校只要上網,就一定會收到來自爸媽的視頻通話請求?!斑B接上視頻通話,我這一晚上就別想干別的了?!蓖趵[嘆著氣說,“從衣食住行到學習考試,爸媽都要一一過問,我都是20多歲的男人了,他們問來問去的怎么也不煩呢?不過,我是孝子,他們就是想像以前那樣能天天都看見我唄……”
除了視頻聊天,父母“黏糊”孩子最通常的做法還是“電話騷擾”。
孫新皓是天津財經大學大四的學生,正忙著實習和找工作,現在,每天實習下班之后都必然會接到爸媽的電話。如果電話找不到兒子,爸媽就會動用短信工具。孫新皓說:“有一次,在實習單位開會,手機關了靜音,散會之后看到手機上竟然有4個未接電話和9條同樣的短信,都是來自媽媽的,目的就一個——問我今天是不是回家吃飯。后來這事讓同學知道了,幾個朋友天天拿我開玩笑說‘皓啊,你媽又喊你回家吃飯了?”
面對親情來襲,既感動又害怕
王華是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學生,上大學后的不少周末她都要“接待”從內蒙古趕來北京“看病”的媽媽。
然而,王華在火車站總是能看到一個拎著大包小包還“健步如飛”的母親,絲毫看不出媽媽是來“看病”的?!拔乙舆^來媽媽的行李,她說自己可以提;我要幫她去醫院排隊掛號,她說自己可以去。我就想不明白,自個兒都可以干,還叫我一起來干啥?”
慢慢地,王華發現,“看病”已經成了媽媽來北京最不重要的事情,有些時候就是到醫院領幾包藥片而已。除了“看病”,媽媽還會常來北京“出差”、“辦事”。但是,往往整個周末,媽媽只有半天在“辦事”,剩下的時間全都和自己在一起逛商店、買衣服,這些都成了媽媽來北京“看病”和“出差”的“附帶工作”。
和王華一樣,謝昀對于這樣的“親情來襲”,也是“既感動又害怕”。
謝昀在學校里算是個風云人物,是班里的團支書又是社團的主席,在同學中間總是一副“老大”的形象,不過她苦心經營的“光輝偉岸”形象全毀在了媽媽的一個電話上。
那一天,謝昀和社團的同學連夜趕一個活動策劃,謝昀的電話響了,接起電話,一上來就聽見媽媽關切的語氣:“寶寶,晚上怎么沒上網啊?是不是不舒服了?”
本來就不大的辦公室晚上很安靜,這句話讓所有同學都聽見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謝昀身上,一個個驚異的眼神讓謝昀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
都說獨生子女依賴父母其實父母更依賴孩子
得知自己每天噓寒問暖的電話、短信漸漸變成孩子的一種負擔和壓力時,一些父母也很詫異。
“我每天給兒子打電話是因為我每天都在想他啊!我想知道他的城市降溫了沒有,有沒有吃飯,是不是像原先在爸爸媽媽身邊一樣衣食無憂……”王萍的兒子在離家數百公里的城市讀大二,說這幾句話的時候,年過半百的她眼睛有點濕潤,“家長是永遠離不開孩子的,因為孩子是爸媽的希望,家長要是能離開孩子,那不就是絕望了嗎?”
用王萍的話來說,前18年“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王萍和丈夫都是一心撲在兒子的身上。自從兒子遠走他鄉去讀大學,她就覺得自己“生活的重心都失去了”。王萍承認,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對兒子的依賴已經超過了兒子對自己的依賴。
家在天津的寧淑華平時愛上網,有一天她在網絡上看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媽媽22歲生下我,以前的19年,媽媽每天都能看到我,現在我19歲了,已經半年沒有回家看媽媽。而媽媽41歲了。我想,媽媽如果可以活100歲,那么,媽媽還可以活59年,那我如果再這樣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這一生,媽媽這一生,就只有118次機會見面了?!笨赐赀@段話,寧淑華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抓起電話,讓大二女兒回家來過周末。
一位今年9月剛剛把兒子送去外地讀大學的爸爸說出了眾多爸媽的心里話:“我們這樣拼命地生活為著什么?是孩子!我們時刻關心的是誰?是孩子!我們時刻牽掛著的是誰?是孩子!我們的希望在哪兒?都在孩子的身上啊……我們怎么可能不依賴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