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鳴
糧食將是繼石油、鐵礦石之后新的全球性戰略資源。中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與鐵礦石一樣,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需要在這些大宗商品領域體現出“中國定價”。
前不久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嚴重干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糧食問題的關注。
亞洲糧食價格繼續高于2007至2008年上漲之前的價格。更糟糕的是,有跡象表明糧食價格將會繼續呈上升之勢。
為回應2007至2008年糧食價格上漲的趨勢,作為亞洲主要大米出口國家,印度和中國對大米和其他農作物出口進行了限制,隨后越南和柬埔寨也采取了出口限制。但糧食價格還是表現出了令人擔憂的上漲態勢。而主要糧食進口國如印度尼西亞去年的糧食補貼增加了2.8億美元,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則采用定量配給制度并以補貼價在城鎮地區出售。
盡管這些行為導致的連鎖反應會使情況進一步惡化,但這些決定也表明亞洲國家對糧食凈消費國的意義越來越大,價格上漲使糧食凈消費國的負擔更加沉重。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增長,亞洲的糧食凈消費國大于凈生產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08年2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出現了‘新饑荒區’,在這些地區,由于糧食價格上漲,甚至連中產階級和城鎮人口都正在‘被擠出糧食市場’”。
亞洲國家選擇通過保護措施來控制價格,這說明它們不相信市場能夠實現自身調節,能夠通過刺激市場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穩定價格。由于大多亞洲經濟體的批發零售價格間存在巨大差異,所以亞洲經濟體中的糧食凈銷售國能否從提高價格中獲益尚未可知。市場價格信號能刺激農業生產,但亞洲農業體系中的大量中間商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那么,全球農產品價格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全球農產品定價都是以幾大商品期貨交易所的價格指數作為基礎的,尤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最為著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CBOT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標準。CBOT目前每年成交的農產品期貨合約金額約為14萬億美元。說“CBOT主宰著全球農產品價格”并不夸張,因為世界60多億人吃的面包有多貴、奶油有多便宜,全由CBOT的數百個交易員說了算。
在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中,從表面上看,國際糧食的價格是完全由市場的供求決定的。但是,美國等國家的農產品市場是高度壟斷的,美國農業部與跨國糧商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因此,一些跨國公司事實上主導了國際農產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

目前,全球前10位的谷物出口國中,四大糧商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有9個。它們從種子、飼料、化肥這些最初環節直到產、供、銷一條龍經營,在市場幾乎每一個層面都占據絕對優勢。由于四大糧商在農產品領域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一旦在目的國站穩腳跟,就很容易打破該國原有的經營鏈條,使之由自成體系變為依附于四大糧商的一個“細胞”:種子要用ABCD的,否則種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化肥農藥要用ABCD的,否則伺候不好它們的作物。在一些國家,ABCD向農民發放小額貸款,使之產生更多依賴性,種ABCD的作物,有人提供資金,有人負責收購,這樣一來,其他本土企業自然很難應付。
不僅如此,一旦出現糧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ABCD可以通過期貨交易平衡盈虧,甚至反過來順勢打擊競爭對手,這更讓中小糧油企業防不勝防,中國大豆和植物油市場就是以這種方式被跨國糧商攻陷的。由于資金雄厚、技術先進,ABCD熱衷于搜集各國農產品基因和專利,同時自己也不斷研發新的專利,并屢屢引領農產品開發的新潮流。
除了跨國糧商,華爾街金融大鱷也是國際農產品價格背后的重要推手。以2009年3月為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兩家投行掌握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5億蒲式耳玉米的交易合約,占全部合約數的99.27%,其他所有投資者掌握的還不到1%。這樣,壟斷成為少數金融機構操縱市場價格、謀求暴利的工具。華爾街日報表示,商品投機在高盛集團去年134億美元的純利潤中占據了1/3。
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尤其是農產品上還沒有參與定價權的資格。跨國糧商從經營戰略策略上非常注重對整個產業價值鏈重點環節的掌控,比如擁有大量優質農場,同時,使用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控制糧食的海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新興市場興建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與獨立的營銷渠道。與中國普通的食品企業不同,跨國糧商注重研發,通過獨特的專利營養配方,給原材料增加高附加值,而中國的企業還大部分停留在手工作坊與價格戰的低層次競爭水平上。中國大豆市場的集體淪陷被認為是定價權缺失的典型案例。中國的大豆市場已經基本掌控在國際糧商手中,可以說在大豆這個細分市場上,中國已經喪失“糧食主權”。更嚴峻的是,大豆的“悲劇”有向棉花、玉米等農產品蔓延的趨勢。
不過,中國政府在調控國內糧食市場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中國的糧食價格在國內市場上保持“穩定”。中國的糧食安全的最核心政策目標是維護“糧食主權”,保持主糧自給自足率達到95%以上。
美國的CBOT成為農產品定價中心與當時美國農業的發展相關,倫敦金屬交易所成為有色金屬定價中心則與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有關,紐約商業交易所成為能源定價中心也與當時美國成為全球能源的加工消費中心有關。隨著中國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大國,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大宗商品尤其是農產品定價中心。
與此同時,由于糧食價格上漲,亞洲地區主要經濟體正在重新定位其糧食管理政策。這種動向可能是該地區國家在多哈貿易和氣候變化問題中采取更加強硬態度的先兆。